秋風起,鬥蛐蛐。每年的秋分前後,是鬥蛐蛐的高潮期。在影視劇裏,鬥蛐蛐往往是富家少爺、紈绔子弟熱衷的活動,但是,德清92歲高齡的老人朱洪春,從中玩出了文化,並且是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鬥蛐子”的傳承人。近日,老人的家裏就將上演一場激烈的“鬥蛐蛐”擂臺賽。
在朱洪春家裏,放著幾十個大大小小的蟋蟀盆,他隨手拿起幾個,如數家珍。“這一個個用竹子製成的叫竹籠,配合這個小網罩,就是在野地裏捕捉蟋蟀的工具,一個個灰色的圓柱體罐子是用來存放蟋蟀的罐子,南方叫做‘南盆’,北方叫做‘北罐’。”
鬥蟋蟀也有規則,如同一重量級的才允許相鬥,因而光是鬥蟋蟀的用具就有一堆,有斟戥(音děng,稱金、銀、藥材等貴重物品的微型秤)秤、蟋蟀鬥床、鬥柵、牽草、絨球等。玩蟋蟀也有很多學問在裏頭,比如早秋飼養蟋蟀用的缸以老盆最宜,盆應擱置在水泥地上或泥土上,陰涼不生火。
蟋蟀品種主要分為青蟲、黃蟲、紫蟲、紅蟲、白蟲、黑蟲六大類。剛捕來的蟋蟀,如果項上有白毛,説明還太嫩,不能開鬥。要調養到頭上有光澤,大便起顆粒,六足能夠將身體騰空撐起,這樣的蟋蟀才可以開鬥。
朱洪春喂給蟋蟀的水,是從下渚湖帶來的天然湖水。蟋蟀很愛清潔,初獲出土之蟲要給它洗澡,洗浴時用一缸河水,用手攪動起漩渦,投入蟋蟀,讓它在漩渦中蕩滌污濁,幾秒鐘即可撈起。蟋蟀的食物則可以選擇豆製品、茭白、胡蘿蔔、蛋黃等,為了給蟋蟀補鈣,還要喂它栗子、苞米等雜糧,甚至喂它蝦肉。
每年秋季,德清各地的蟋蟀愛好者們齊聚朱洪春的家中,進行蟋蟀“奪魁”戰的比賽。除了好玩,朱洪春還認真閱讀蟋蟀方面的書籍,研究蟋蟀文化。3年前,“鬥蛐子”成功申報為德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他十分欣喜。2012年時,他就曾將一套“鬥蟋蟀器具”捐獻給了德清縣博物館收藏,2018年,他將鬥蟋蟀器具和相關書籍捐贈給德清縣乾元鎮非遺館,讓更多的人了解德清民間鬥蛐蛐的悠久歷史。
朱洪春説:“鬥蛐蛐不僅是一種民間愛好,更是一項文化活動,蟋蟀的生命週期一般不到一年的時間,號稱百日蟲,從卵到幼蟲出土大概6個月,脫完殼後活100天。但是它生來就叫,十分好鬥,從它的身上可以看到忠勇的精神品質,也是有骨氣的一種體現。”
來源: 杭州日報 | 撰稿:沈曉顏 鄭超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