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是民營經濟大省,浙江民企是浙江“走出去”的主力軍。
12月7日,為促進民營企業開展國際經貿交流與合作,浙江省工商聯(浙江省商會)國際合作商會在杭州成立,華立集團董事會主席汪力成當選首任會長,併發表內部講話。
針對浙江“走出去”現狀,汪力成認為:“浙江缺少大而強的外貿領軍企業、真正有國際話語權的主打産品、拳頭産品,拳頭品牌並不多。”
新形勢下,浙江民營企業“走出去”存在哪些短板?可以從哪兒突破?未來浙企開展國際合作的新天地在哪?
就浙江企業的全球化發展,汪力成分享了三點思考——
外貿型企業不等於跨國公司
中國企業對於全球化其實還是很陌生的,因為中國經歷了很長時期的封閉。
從改革開放慢慢走到今天,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關注全球化,關注跨國經營。
但將産品賣到國際市場,不等同於你就是一個跨國公司、全球化公司,其實這與全球化還有很大的差距,最多也只能稱作外貿型的企業。
而今天,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情況下,我認為企業要做好全球化準備,要改變過去的經營方式。中國也將會從過去的中國製造、出口外貿、全球賣賣賣,慢慢轉向中國創造、全球製造。
無論是國家經濟發展水準的階段性,還是當前錯綜複雜的國際貿易關係,還是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提升,我們都面臨著一次重大的轉型。
所以簡單的外貿思維,簡單的國際市場銷售,簡單的從海外採購原材料、零部件,慢慢都要開始轉變為戰略性的全球佈局。
雖然浙江目前的進出口總值、貨物貿易出口、外資引進、對外直接投資規模等指標均名列全國前列,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認識到,浙江對外開放發展“大而不強”的現象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諸如缺少大而且強的外貿領軍企業,真正有國際話語權的主打産品、拳頭産品,拳頭品牌並不多。
我們的進口商品還主要是鐵礦石、原油、農産品等大宗商品,有助於浙江製造升級換代的高新技術及其産品進口仍然偏少,服務貿易中高技術和附加值含量的行業發展還有待增進,浙江企業境外投資與浙江經濟升級的互動互出的內驅度、協調度,還有待增強。
所以我認為浙江要從開放大省走向開放強省,培育真正意義上的浙江籍全球化跨國公司是一個重要的突破點。
點評: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跨國公司,涵蓋製造、研發、品牌影響力、市場佔有率等多個維度。根據哈佛商業評論,全球化企業應該在全球範圍內整合各種資源,在全球最適合的地方投資設點,面對全球提供産品和服務。
目前,有越來越多的浙企正朝著這個方面發展。前不久,“2019年浙江本土民營企業跨國經營30強”榜單公佈,除吉利、萬向、海亮等26家榜單常客,富通集團、紅獅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杭州東華鏈條集團有限公司、諾力智慧裝備股份有限公司4家企業首次上榜。
浙企如何更好“走出去”?就企業自身而言,思維的轉變、技術的創新、品牌的打造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東盟、非洲或將成為浙企國際合作的新陣地
東盟、非洲或將是中國高品質“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區域,或將成為浙企國際合作的新陣地。
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願同東盟國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攜手共建更為密切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7年來,中國—東盟關係已成為亞太區域合作當中最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範,中國連續11年穩居東盟第一大貿易投資國。
在中國加速從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和創新大國升級之路上,擁有資源和人力成本優勢的東盟,很好地承承接了中國對外産能合作、技術輸出與市場擴容。
所以浙企如何以高品質創新方式跟東盟市場加強對接與合作,也要重點研究。
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中國願以打造新時代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為指引,在推進中非“十大合作計劃”基礎上,未來3年和今後一段時間重點實施“八大行動”。
所以,在當前的背景下,我相信非洲一定會成為中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大有可為的一片天地。
非洲的人口年齡是全球最年輕的。現在非洲大陸有12億人口,出生率是最高的。有預測説到2050年非洲總人口將衝破35億。
所以,非洲眾多的勞動力、巨大的市場潛力,將有助於浙江企業打造優勢産能國際合作平臺。
再回過頭來看一下浙江的産業結構和經濟發展。
浙江資源非常有限,但浙江是民營經濟大省。省內有100多萬家法人企業,300多萬家個體企業,省外有30多萬家法人企業,200多萬家個體企業,海外有10萬多家個體企業。浙江人最有潛力和優勢的,不僅僅是在浙江省內的産出,更是“浙江人經濟”。
所以未來應緊緊的瞄準這個大市場,企業相互對接,從而使浙江企業在傳統優勢産業上,能夠有更大的國際競爭力。
點評:浙企開展國際合作的新陣地如何佈局?汪力成從我國外部環境態勢出發,給出答案,為浙企開闢海外市場提供了方向。
對浙企而言,中國與東盟、中國與非洲的良好合作關係,一方面,為其開拓全球市場營造了良好的投資、交易環境,為浙企“走出去”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東盟市場人力、資源優勢將有效緩解浙江勞動力等資源要素趨緊的狀況,降低企業經營成本,緩解製造業企業壓力。
針對“浙江人經濟”,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總書記曾在《浙江日報》撰文——“浙江人經濟”拓展浙江經濟,指出要在新的起點上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既需要“立足浙江發展浙江”,又必須“跳出浙江發展浙江”。
全球供應鏈重構帶來巨大機遇
全球供應鏈重構,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機遇。
從中美貿易摩擦到國際貿易格局的大變局,到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它改變的可能是一個模式。也就是説國際産業鏈、全球供應鏈正在受到挑戰。
未來全球産業鏈和全球供應鏈將形成一種全球化的分佈式佈局。
也就是説過去的那種大分工將被打破,而這種佈局使傳統的貿易方式發生改變,再加上由於近幾年來貿易保護主義風起雲湧,我們要想在新的格局當中仍然有所作為、發揚競爭力,就不是簡單的等著遊戲規則的改變,等著政府的支援,我們要主動去適應。
換句話説,浙江的製造業,從各行各業的角度來説,要主動作為,主動嵌入到重構以後的全球供應鏈當中去。
浙江雖然這幾年高新技術産業、新經濟産業發展非常快,但是浙江經濟的主力軍還是傳統製造業。
我始終有一個觀點,沒有被淘汰的行業,只有被淘汰的産品、淘汰的生産方式、淘汰的經營模式。
所以我們企業千萬不要有自卑感,認為自己是傳統産業,就要日落西山,我認為不存在這一説。
如果我們有恰當的方法重新對資源進行整合,照樣可以大有作為。比方説過去浙江出口量比較大的傳統行業,這些行業的需求永遠存在,只是成本已不具優勢。
但是不具優勢不等於不可以再造優勢。
所以全球化、高水準對外開放、“一帶一路”、全球産能合作,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那麼浙江的企業,要保持在全球中高端産業鏈,尤其是複雜産業鏈當中的供應鏈地位,也需要參與全球分工的製造業企業,通過主動“走出去”、“引進來”參與供應鏈的重構。
全球化的製造業佈局可以有效地對衝風險,同時全球化的佈局也有益於在浙江本土企業的總部有動力往産業鏈的上游走,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騰籠換鳥”。
點評:機遇與挑戰並存。
全球供應鏈重構,對不善應變的企業而言,是一場衝擊,尤其是處於産業鏈底部的企業,若不進行産業升級,將面臨能否存活的困境;對主動適應的企業而言,則是一次機遇,通過整合全球範圍內的資源,增強技術資源優勢,提高國際競爭力。
浙江是民營經濟大省,也是數字經濟大省。利用數字技術優勢,賦能傳統製造企業轉型升級,無疑是應對“全球供應鏈重構”的鎧甲。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涌金樓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涌金樓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