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事經營管理工作近30年,作為絲綢文化的研究者與傳播者,研究、挖掘絲綢的歷史淵源,主編出版了《柔軟的力量》絲綢文化系列叢書,以獨特的視角向觀眾解讀千年絲綢文明;
他親手複製了珍藏的敦煌絲絹古畫,打造52期中國首檔絲綢文化電視節目《字説絲綢》和6集專題紀錄片《絲行天下》,探訪歷史長河中與絲綢文化息息相關的名勝古跡,開啟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新絲路;
他在《百家講壇》上講解《絲綢密碼》,在行業內外掀起了一股重視絲綢文化、重拾絲綢生命的熱潮,將中華絲綢帶向文明的高峰。中國網《高端論壇》邀請絲綢行業領軍人物、杭州萬事利絲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建華談談萬事利絲綢在“一帶一路”建設上的願景與行動。
合作共贏是必由之路
中國網記者:國家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到今年已有5年,您覺得給中國絲綢行業帶來了哪些影響?
李建華:“一帶一路”的全稱就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它的核心要義的兩個字就是“絲綢”。所以“一帶一路”對絲綢而言,就是一次提升,對社會行業而言,意味著一次新的機遇,也是一次新的挑戰。
對絲綢這個行業本身而言,“一帶一路”帶給我們世界的視野,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時代,絲綢如何跟上一帶一路的節奏,走向世界,這是時代帶給我們的新命題。在這之前,更多的絲綢走出去,是粗放加工,貼上牌子,收一點加工費。這次我認為絲綢應該可以讓自己的品牌、形象、讓中國元素走出去,給世界織造不一樣的精彩,不一樣的絲綢。
中國網記者:當市場進入穩定發展期時,有很多品牌也看準“一帶一路”上的市場,在這一宏觀背景下,萬事利絲綢如何發揮自身優勢開闢國際市場?
李建華:“一帶一路”的概念是比較寬泛的。每一個企業都可以在“一帶一路”上找到自己的定位,關鍵看企業怎麼理解。我的理解就是“合作共贏”。
很多“一帶一路”上的國家都急需發展自己的品牌,大部分沿線國家都是商業不發達的小國家,他們都想在中國市場有所作為。當然我們也可以將我們的産品在他們的市場製造更廣闊的品牌影響力。這是一個互利共贏、成就對方的過程。
如果我們都從這個視角看待“一帶一路”,那麼我們的發展空間將會更加巨大。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之下,企業發展的關鍵就在於自身對“一帶一路”的理解和自身企業在國內的綜合實力。就商業而言,國際國內是一樣的。
一個企業應該反思自己的基礎工作是否紮實,是否能夠包容接受其他國家的文化和歷史。“一帶一路”對單個的企業而言要關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你準備好了嗎,你産品的設計、産品的行銷、産品的網路在國內是否已經完整,你是否已經積累産品的資源。另一方面是你是否能吸收包容其他國家不一樣的文化,是否可以讓自身文化被包容接受。只有做好這兩方面才能産生共贏。
當我們想把一個産品銷往伊朗市場,我們的設計師、銷售人員就要去了解伊朗的思想與文化,反過來也一樣,如果伊朗想把産品銷往中國,他也需要了解中國的思想、中國的文化。
用大數據拓展廣泛的創造力意識
中國網記者:“一帶一路”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萬事利絲綢在合作機制這一塊有什麼創新之舉?
李建華:我舉個例子,我們在義大利尋找了一個合作夥伴。大家都知道設計這一領域,義大利在全世界都是領先的。這家公司過去用的都是義大利的設計師。設計師為義大利的品牌設計産品,同時我也希望他能夠幫我們做設計做管理,這樣的局面我認為是一個共贏的局面。一方面可以借助中國巨大的市場吸收更多更優質的設計師團隊,另一方中國企業也能擁有世界一流的設計師團隊,這就是一個共贏共榮的案例。
在行銷方面,我們也可以做類似的活動,例如我們要和吉爾吉斯斯坦合作,他們也很喜歡絲綢。我們可以想到李白是吉爾吉斯斯坦人,所以他們會在李白故居辦博物館。這樣的一種共通文化我們是可以進行交流的,在那個時代中國的絲綢和碎葉城有著頻繁的交流,我們要不斷將這種文化提出來並不斷深化。
我們“一帶一路”的企業目前面臨的問題和網際網路公司其實是一樣的,即是否有廣泛的創造力意識,例如大數據、人工智慧,我們的沿線國家相比都是比較落後的。因此我們可以用大數據的概念和當地市場一起銷售,用大數據的概念抓住消費者的心理。
我們和東南亞的國家進行合作的第一款産品就是蠶絲被,我們希望將蠶絲被推往伊斯蘭國家,全世界都知道蠶絲是最好的被子,但是過去沒有人做宣傳,因此我們著手這一方面對蠶絲被進行官方的宣傳,這也是“一帶一路”能夠帶給大家的一種産品、一種思想、一種意識。
蠶絲被本身並沒有特殊的宗教色彩和文化差異,所有人都要蓋被子。這一點選擇正確之後,我們才開始選擇産品。開始我們想做服飾,他們的布料都很貴,但發現行不通,他們的服裝布料很規矩,我們也不是很了解,當你去賣這個服裝就會顯得不標準。後來又想賣絲巾,但絲巾需求市場並是不很大,因此也行不通。最後反覆思考認為中國的蠶絲被是最為合適的。所以我認為中國企業一定要反覆深入研究,通過不斷實踐才能尋找到答案。
中國網記者:在一帶一路沿線的不同國家,萬事利絲綢和義大利進行了設計方面的合作,和阿拉伯進行了蠶絲被的合作,因此面對不同的國家需要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合作嗎?
李建華:我們走出去和當地的企業合作是必由之路。靠我們自身的力量去了解當地的法律、文化、歷史背景需要大量的時間,成本過高。如果説“一帶一路”每個國家都用一個方法去談,這是絕對行不通的。例如我們和義大利可以進行設計方面的合作,和阿拉伯可以進行蠶絲被的合作,和碎葉城、吉爾吉斯斯坦可以進行文化的合作。
我們必須以絲綢為主線,結合當地的特色、當地的文化、當地的優勢進行對接,達到1+1>2的共贏局面。每一個地方,每一個産品在當地的銷售都是一個課題,需要我們去研究。如果把我們當下認為可行的方案讓其他企業著手去做,由於合作夥伴、産品、定價、定位不同,其結果都是不同的。我們國內市場也是這樣,你能做成功的方案我不一定能做成功。
絲綢是中國的符號和象徵
中國網記者:共建“一帶一路”是中國與沿線國家的共同願望,萬事利絲綢在國際交流上最大的願望是什麼?
李建華:第一,“一帶一路”的主題是絲綢,沒有絲綢就成不了“一帶一路”。在絲綢這個産業文化上,將絲綢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做得更好是我們應該擔負的責任與使命。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一帶一路”必然將成為我們主要的發展正題。希望我們的絲綢能夠和鐵路、物流一樣,沿著絲綢之路不斷前行。第二,國家也積極出臺了大量的政策,鼓勵經濟文化的輸出。一個強大的國家,為我們的絲綢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機會。第三,公司也在物質、品牌、文化方面積累了大量的能量,為絲綢文化的輸出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我們希望,絲綢作為中國的一種符號和象徵,能像兩千多年前的絲綢一樣能夠得到世界的認可與喜愛,重新燃起世界對絲綢的無限熱愛,對中國文化的熱愛。
中國網記者:萬事利絲綢要打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市場,有哪些競爭對手或者説困難?你們會如何去克服?
李建華:每個地區、城市的文化背景是不同的,品牌在走出去的同時要考慮到不同的市場份額、市場開發。一是物質上,經濟能力方面的差距,其次是文化上的差距。比如樣式各異的民族服飾,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行為消費習慣。我們可以把不同城市、不同地區看作一個研究課題,在市場介入的過程中進行一對一的市場化運營。
“一帶一路”走出去的核心是要有合作的胸懷、共贏的思想。我們中方需要結合當地的地域特色、市場背景,與合作夥伴共同研究才能讓“一帶一路”的中國特色不斷發揚、開花結果。在過去的企業經營中,我們也遇到過一些困難。比如在過去,歐洲一些國家的技術、品牌、市場都是遙遙領先的,是高端的象徵。
我們在追求共贏效益與他們進行商業合作的同時,很容易忽略文化差異以及法律缺失帶來的後遺症,在合作中就很容易産生一系列意料之外的矛盾碰撞。我們經過不斷的實踐和總結,才慢慢摸索出與當地契合的商業模式。正如那句老話所説,經驗都是在吃虧中總結出來的,“一帶一路”是在吃虧中走出去的。
絲路密碼就是包容和開放、繁榮與昌盛
中國網記者:中國古絲綢之路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絲綢故事,您也上過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專門講過《絲路密碼》,古絲綢之路和現在的“一帶一路”建設之間有怎樣的密碼?
李建華:《百家講壇》中的《絲路密碼》主要從歷史的角度來總結古絲綢之路的文化及其對中國文化所帶來的影響。現在的“一帶一路”與以前的古絲綢之路有相似之處,兩者的開放都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包容和開放、繁榮與昌盛。中國一直以來秉承著“薄來厚往”的傳統,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絲路都是造福于沿路國家,對沿路國家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兩者不同的是,由於時代的進步、資訊全球化,絲路所創造的價值已經從“暴利經濟”逐步轉化成正常的商業經濟,實現了價格全球化。此外,隨著時代和商業環境以及資訊流通的變化,我們所面臨的市場環境和市場格局是不同的。要根據當下的市場環境進行相應的調整,實行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才能逐步摸索到打開當地市場的門路和渠道。總的來説,古絲綢之路是一條商路,“一帶一路”是一條藝術之路,只有共鳴共榮才能創造更大的價值。這就是絲綢之路的商業密碼。
編 後:
“一帶一路”建設植根于絲綢之路厚重的歷史土壤,也引領了新時代國家經濟貿易行穩致遠的前行。“一帶一路”建設的見證者李建華,是絲綢文化的研究者與傳播者。作為一名企業家,他遵循互利共贏的原則,不斷探索,開拓創新先進的市場運營模式,將品牌、形象、以及中國的元素,用絲綢全部織造在一起,把握機遇,用實力和智慧去迎接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挑戰。作為一名中國人,他深知國家才是一個企業最堅強的後盾。以絲綢為載體,利用“一帶一路”的優勢,不斷向外輸出絲路文化的理念,讓世界感受到絲綢的魅力,燃起世界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讓中國絲綢在時代的浪潮中發揚光大、熠熠生輝,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
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不僅是歷史的更疊變遷,更是時代的必然選擇,承載著人類發展進步的新方向。一位企業家能著眼于關係世界前途、人類命運的重大課題,遵循世界共生共存、共利共榮的大趨勢,用長遠的目光去構建“一帶一路”的絲綢商業模式。在“一帶一路”建設向維護國家和平、追求繁榮、大力創新、建設文明的路徑上穩健發展的契機中,李建華也會在這條時代的脈搏上越走越遠。
來源:中國網 | 撰稿:劉芬 田燕 金佳敏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劉芬 田燕 金佳敏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