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北京證券交易所來了 對浙江經濟影響幾何?
浙江新聞客戶端 · | 發佈時間2021-09-16 07:38:09    

   這個9月,一則重磅消息登陸中國資本市場:深化新三板改革,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

  上海、深圳、北京,北交所的橫空出世,我國資本市場將呈現三足鼎立的格局。而這一巨變在浙江掀起的“余震”尤為強烈,因為這裡是全國中小企業數量最多的省份之一,擁有數量最多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更因為這裡民間資本規模龐大,是國內股權融資最活躍的區域之一。

  究竟北交所的設立對浙江經濟影響幾何?中小企業將怎樣積極迎變?投資機構又將如何調整策略?記者採訪了包括政府部門、中小企業、創投機構等在內的多元主體,在全新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之下,探究中小企業的生存之道,尋找浙江産業經濟的發展之鑰。

  格局之變:一塊事關大局的拼圖

  “看清大力發展硬科技、新能源産業這一大趨勢至關重要,風險投資、創新資本圍繞硬核科技投資才能真正創造價值。”北交所設立的消息傳來,一位浙江知名投資人在社交平臺這樣寫道。

  針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需求量身打造的北交所並非突然而至,背後是促進科技創新、激活實體經濟發展的大格局,是一場事關資本流向的趨勢之變。

  就在一個月前,工信部公佈了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最新一批“小巨人”企業數量遠超前兩批的總和,被有心人解讀為北交所設立前的序曲。至此,我國已擁有476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然而他們之中已經上市的僅有300家左右,這些承載著國家戰略轉型的創新企業,大部分都還是未上市狀態,無法通過直接融資獲得長期穩定的資金,進一步發展壯大。

  “過去,在創新型中小企業領域,我國資本市場存在結構性缺失,北交所的設立正好補上了這塊拼圖。”浙江省經信廳中小企業與民營經濟處處長應雲進是中小企業發展的長期觀察者和實踐推動者 ,從打造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視角,他認為,除了主機板市場之外,上交所與深交所分別有科創板與創業板作為差異化板塊,科創板主要服務於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科技創新企業,更強調硬科技型企業;創業板主要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強調成長性好,潛力大;而北交所則將重點放在了創新型中小企業,培育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規模上更往前端延伸,強調“更早、更小、更新”。

  從産業發展規律的視角看,北交所的設立同樣影響深遠。網際網路、共用經濟、線上教育……過去,資本“一窩蜂”追逐各類風口,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各自領域創新能力強、研發投入高,最需要資金活水,卻由於所在賽道較小,身處的細分領域想像空間不足,一直都是“陽光照不到的地方”,其估值與身處風口的創業企業差距懸殊。

  在應雲進看來,這些創新型中小企業當前並不一定是明星企業,卻很可能孕育出未來的主導産業,亟需中長期戰略資本的支援,要改變這種錯配的現狀,必須靠市場的力量,靠設立北交所這樣的制度性安排來引導投資孵化。

  好比遠在大洋彼岸的全球創新策源地“矽谷”。它勝在形成了完備的創新生態系統,而風險投資正是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一直被認為是矽谷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這裡,大批新生的、具有科技領域領先地位的小公司得到資助,並獲得生存和發展,從而又吸引了更多極具創新基因的“冒險者”。

  “北交所的設立具有傳導效應,創投基金、股權投資基金等全鏈條市場服務體系都將由此而變得更為完善,中小企業的融資通道更暢通了。”財通證券中小企業融資部總經理王舒説。

  對此,浙江省創投協會副會長、浙江浙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添羽深表認同。“投資機構決策前往往會預判能否順利退出,退出預期不明朗也是一直以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之一。”他坦言,目前中小企業投資週期較長,往往需要7年以上的孵化期,一般包括2年的投資期,3年的運營期和3年的退出期。所以一直以來,那些發展賽道空間大、規模相對成熟、上市預期明朗的企業更容易集聚資本。“北交所設立後,對我們來説多了一個退出通道,能大幅提升資金使用效率,面對中小企業更敢投了。這也意味著,中小企業早期成長階段的融資需求將能得到更好的滿足,從而進一步激發企業家創新創業的熱情。”吳添羽説。

  企業之變:一場中小企業的“狂歡”

  北交所的設立,中小企業主是最興奮的。9月7日,宣佈設立北交所不到一週,記者跟隨省經信廳前往湖州長興參加了一場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座談會。參與座談的6家企業中,有一半已經在發言中談及針對北交所設立而制定的發展新規劃。

  “我們在第一時間對北交所相關制度安排進行了研究,定下了2022年、2023年、2024年三個年度,實現從新三板基礎層、創新層、精選層,邁向北交所掛牌的上市目標。”一位與會“小巨人”企業負責人説。

  在浙江中小企業主們看來,資金是北交所帶來的第一大利好。一直以來,融資痛點被形容為中小企業的“死亡谷”,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不外乎通過向銀行貸款進行債權融資和引入創投機構進行股權融資。“中小企業抵押物不足,貸到頂格也就是一兩千萬元,一旦遇到大項目,常常會被資金困住手腳。”省“隱形冠軍”企業、浙江中德自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忠敏説,在股權融資方面,泵閥、機床等傳統製造業領域也鮮有專業的創投機構涉足。

  北交所新增上市公司來源於新三板創新層。談及新三板,張忠敏有過一段特別的經歷。2013年,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正式揭牌運營,張忠敏滿懷熱情帶領企業掛牌新三板,可隨後幾年間,新三板卻一直存在低估值、低流動性等諸多問題,2019年,企業無奈決定從新三板摘牌,重新尋求在主機板上市的機會。

  北交所設立以前,這樣的案例不在少數。杭州國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秘姚淩霞記得,當年企業也曾因為流動性不足等問題選擇了從新三板摘牌,當前已啟動主機板上市輔導。“新政策顯示,未來北交所將堅持向滬深交易所的轉板機制,許多仍在新三板掛牌的中小企業以後就不用‘折騰’了。”姚淩霞説。

  除了融資渡過“死亡谷”,中小企業反覆“折騰”上市背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訴求——人才。姚淩霞告訴記者,對於晶片企業而言,高端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上市之後企業規模更大了,招引人才的底氣更足了,還能通過股權激勵的方式留住核心人才,無疑將大幅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上市後,高端人才可以放開手腳投入核心技術研發,企業還能通過並購重組等多種方式整合優質資源,這是北交所給中小企業帶來的另一大利好。”她説。

  股東結構的再調整,也是眾多中小企業謀求上市的原因之一。在民營經濟發達的浙江,不少中小企業的股東以親友為主,隨著企業的進一步壯大,企業家與股東對於未來發展路徑或多或少會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了像北交所這樣的退出機制,中小企業股東可以更早地進行再選擇,希望變現的股東獲得現金回報離場,有著共同發展目標的新股東可以重新組合,從而優化股東結構,讓企業輕裝上陣。”張忠敏説。

  産業之變:一次改變結構的機遇

  19、143、308,這是浙江入圍工信部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企業數。截至目前,浙江共有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70家,數量全國最多。其中,寧波“小巨人”數量又在非直轄市中排第一。

  北交所的設立,對於民營經濟大省浙江而言,或將是一次改變産業格局的重大機遇。

  “浙江産業根基深厚,産業土壤肥沃,成為‘小巨人’成長的溫床。這類小而強、小而美、高成長性的企業,在金融活水的灌溉下,浙江製造轉型、浙江産業格局優化才會‘水’到渠成。”應雲進説。

  放眼全球,德國管理學家赫爾曼·西蒙提出的“隱形冠軍”理論曾揭示,一個國家的出口貿易和經濟持續發展,往往得益於中小企業,尤其是在國際市場上處於領先地位卻“籍籍無名”的中小企業。

  在民營經濟大省浙江,中小企業的動力十分強勁,早在2016年,浙江就明確提出,借鑒德國經驗,打造隱形冠軍,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截至目前,全省共遴選出省級隱形冠軍企業206家。根據規劃,到2025年浙江要培育隱形冠軍企業500家,力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00家,計劃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培育1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5萬家,實現企業梯級培育。

  以北交所設立為契機,趁勢壯大以隱形冠軍為代表的浙江優質中小企業,正是浙江産業發展加快對標德國的重大機遇。

  “浙江民營經濟發達,在這裡誕生的企業體量或許不是特別巨大,但一批又一批‘小而美’的中小企業就像成千上萬條毛細血管,粘合起龐大的産業之軀。”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浙江大學財務與會計研究所國際交流中心主任王文明説,北交所的設立,也是共同富裕的題中之意,讓先富起來的資本,帶動更多優質中小企業富起來,讓更多有了耐心資本、長期資本支援的中小企業,在各自的産業領域“百花齊放”,共同做強浙江經濟。

  要完成這一使命,浙江任重道遠。

  浙江證監局統計顯示,截至8月底,浙江共有新三板掛牌公司633家,佔全國的8.67%,位居全國第四。其中精選層2家、創新層108家、基礎層523家,分別佔全國的3.03%、8.64%和8.74%。

  “根據新政,新三板精選層將整體平移成為北交所上市公司,而目前浙江精選層掛牌公司僅2家,創新層佔比不足9%, 與浙江省中小企業在全國的地位之間存在不小的落差。針對這一現狀,應加快推出激勵措施積極引導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登陸新三板,例如可優先選擇推薦一批優質創新型中小企業掛牌新三板創新層,以期更快抓住北交所上市機會。”王文明説。

  “應促進省內證券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等仲介機構加強對現有創新層企業及有發展優勢的基礎層企業的服務力度,推動新三板公司晉層、上市。”對此,浙江證監局相關負責人也建議,應積極發揮財政、稅收等政策的引領作用,對“掛牌、晉層、上市”等不同階段的企業分別予以相應激勵,形成良好的示範效應;同時,切實發揮各類地方政府基金的支援引導作用,以參股、支援跟進投資以及提供投資保障等形式加大對各類“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群體的支援力度,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優質中小企業股改培育。

  今年是浙江深入實施促進經濟高品質發展“鳳凰行動”計劃(2021—2025年)的開局之年,眼下,浙江大地正在醞釀一股合力。

  政府部門在變。“當下,省經信廳正推動資本與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對接,會同省級相關部門考慮在浙江股權交易中心開設專精特新專板,為它們量身定制上市服務。”省經信廳相關負責人透露。

  創投機構也在變。“下一步,我們在投資比例上重新分配,將把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投資擴大到50%。”吳添羽説。

  眾多中小企業也在變。不久前,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浙江合力海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對工業固廢製備先進建材技術的實驗室研發,北交所設立的消息,讓原本正為後續試生産資金煩惱的企業負責人丁小富重拾信心。“我們的年利潤指標離新三板創新層的要求已經很接近,未來有了穩定的資金,我們一定會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繼續鑽研下去。”丁小富説。

  有了源頭活水的浙江中小企業,將蓄積起百舸爭流的繁榮之勢。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