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台州:紅旗第一飄揚 山風海濤浩蕩
——建黨百年 看浙江革命老區發展系列報道之五
中國網 · 陳鷹 | 發佈時間2021-07-05 10:43:20    

   編者按:台州地區群山巍峨,海浪滔滔。北臥青山、南臨大海的浙江省台州市,昔日革命戰爭年代傳承下來的風骨和精神,正在變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導下的經濟動能。山區裏的人們在把紅色和綠色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不再主要依賴海洋生存的人們在將海變為“路”,迎風擊浪,通向世界。

  浙江武裝鬥爭第一槍打響的地方就在台州轄區範圍。生活在新時代的台州人民,像他們的革命先輩保衛家鄉的願望一樣,在用勤勞的雙手,粧扮著自己的家園。

01

  浙江省台州市三門縣有一個很著名的革命老區鎮,它就是被稱為“浙江紅旗第一飄”的亭旁鎮。

1.png

  站在城墻上,向遠處望去,只見青山翠綠,民居安詳。誰能想到,九十三年前,這裡曾經發生過一起震驚浙江乃至全國的起義。

  那是在風雲突變的1928年,繼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八七會議以後,中國共産黨決定在這一帶實施農民暴動。而群眾基礎好、黨員幹部多的亭旁被定為起義點。因此它在浙江紅色革命史、乃至中國歷史上都是值得記載的。這裡建立起了浙江第一個蘇維埃政權——亭旁區蘇維埃政府。

  紀念廣場上那面紅旗被做成雕塑凝固地“飄揚”在紀念廣場的中央,歷經風雨洗刷,愈加亮麗鮮紅。更大的那一面在佃石水庫堤壩上——長達百餘米、高度近百米、總面積居然有1萬多平方米。

  雨停了,空氣濕漉漉的。這種陰霾天空襯托出來的莊嚴肅穆,很容易讓人回到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恍然回首,從起義到今天,已然93個春秋逝去。站在樓臺往遠處眺望,是綠樹成蔭的山脈和青山下漂亮的樓房。

  紀念碑是在一座海拔不高但比較陡峭的山上。這次農民暴動的領軍人物、包家村包定的詩歌刻在道路兩側的石碑上。詩意氣勢磅薄,顯現著一個懷有革命理想的青年的遠大抱負。犧牲那一年,他才28歲。

  這次暴動犧牲的各位烈士的塑像雕刻在紀念碑兩側。這些烈士多數年齡都只有二十幾歲。為了一種理想和信仰,他們的生命永遠定格在那個風雨如磐的歲月。

2.png

  當地的三個村——清溪村、包家村、楊家村的村支書們談起了他們保護和開掘當地紅色革命資源、發展鄉村經濟的綿長故事。與浙江的許多革命老區相似,這裡也在思考和實踐紅綠結合、農旅融合的旅遊業態。

  過去各個村條件都一般,村裏年輕人大多數外出打工。近幾年,作為紅色火種的傳承地,各村把紅色文化和綠色資源結合起來,打造紅綠旅遊景區,外地的鄉賢也紛紛回來投資産業,家鄉的環境、面貌大大改觀。

  清溪村黨委書記盧永軍在講述起發生在他們目前管轄的這片土地上的悠遠往事,依舊很激動,他由衷地説:“只有黨的引領,才能讓老百姓獲得更多的幸福!”

02

  台州市仙居縣橫溪鎮新羅村是一個類似城市擁有美麗庭院的高檔小區,如果不是因為出門不遠就是莊稼地的話,你不會相信這裡就是個村莊而且這是一個典型的老區“高山移民”村。原來這裡的村民都住在在高高的山上,上山道路崎嶇從曾經拍攝的照片看,一條彎彎曲曲的泥石路蜿蜒上攀,房屋破舊不堪。

3.png

  新羅村是革命老區村。在土地革命時期,這裡曾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的重要活動區域,紅十三軍仙居遊擊隊長金永洪就是這個村裏的人。他領導的遊擊隊是紅十三軍革命武裝堅持革命鬥爭時間最長的一支隊伍,歷時四年多時間。“新羅打獵隊”後成為紅十三軍仙居遊擊隊的骨幹力量。

  村裏有許多人為了革命事業犧牲了。這個小小的高山村莊,曾經多次被破壞、燒燬。新羅人在當年嚴重的白色恐怖環境中,堅韌不拔,屢毀屢建,為革命事業作出了巨大犧牲,可歌可泣。在村裏的文化禮堂裏,久遠的歷史與安寧的現實濃縮在了一幢兩層的小樓裏。

  現在的新羅村有近二十幢標準配置的樓房,三層為主。每幢樓前都是雅致的綠植——這是美麗庭院建設的結果。乾淨整潔的新村街道,綠樹成蔭,鮮花盛開。如果不是因為它處在四週大山的包圍中,你會以為正徜徉在城市的一個小區裏。

  這個村裏的人原來在山上生活的時候,靠的是“吃山”,果實,高山蔬菜,也種一點稻米。生活可以過得去,但是醫療教育資源匱乏,上學、就醫都是問題。

  移民要首先能在山下有新居,有就業機會。新羅人憑著當年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那股勁兒,想起了異地搬遷脫貧致富這條路。老支書金永奇積極向縣、鎮黨委政府反映情況,並動員村民,積極籌措建設資金。

  在上級的支援下,2003年落實了新村址的建房土地,歷時5年,于2008年,將全村搬遷到橫溪鎮區,他們在山下的一片開闊地上,建起了新的新羅村。

  新羅村算是仙居縣老區建設鄉村的一個典型。而被稱之為“高山移民”方式的經濟發展、生活方式重整計劃在浙江地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大多數的方式就是將原有的土地集中流轉,讓大戶或農業類公司經營,流轉的土地作為資本入股,每年依照約定的股份比例分紅,使得移民可以按照土地面積有相對固定的收益。

  而移民下山之後,就業方式也多樣化了。有的守家在地,有的遠去他鄉。浙江作為經濟發達尤其民營企業發達地區,吸納新增勞動力就業的能力很強,想在距離家近的地方就業不難。

  走訪那天剛過中午,村裏靜悄悄的。原來他們都在村子附近的工業園區上班去了,只有年紀大的多數在午休。記者在村裏找到了一名村民,他叫金彩南,看上去50歲左右,但一問才知道實際年齡已經65歲了。他們都是從山上搬遷下來的,現在除了村裏的分紅,每年自己出去打幾個月工,又可以有四五萬的收入。這樣下來,生活得非常知足。

  仙居縣老促會朱士新副會長告訴我們,仙居地處山區,且被四週圍攏,只能“靠山吃山”,這裡最有名氣的就是仙居楊梅,成為許多小鎮的主導農業産業,每年銷往附近的大城市如上海杭州南京等,名氣大,價格高。

  仙居縣扶貧開發服務中心主任陳光傑告訴我們,現在仙居重點打造休閒旅遊,包括農家樂和民宿,有的是整村打造,村民成立管理公司。這種模式,依託山水資源,家門口就能就業,名氣在外的“仙居小吃”成為收益的重要來源。

  “山上的土地也盤活了,偏僻的山區,統一搬遷,茂密的山林資源成為新的收入來源。等人聚集起來以後,可以開發一些經營性項目,增加集體收入,做活做深農業産業。”

  目前,仙居的楊梅年産值達20億元,其他鮮果也是年年增收。綠色稻米、油茶這些山地植物深加工後,都在成為人們增收的項目。

  依據紅色加綠色發展思路,仙居的旅遊業也開始旺盛。上海、杭州、南京、蘇州、寧波等地的遊客,每到週末和節假日都會來山區遊玩,特別是夏季炎熱的時候,有的人居住在山上景區的時間長達一週或更久。

  農旅結合的旅遊示範帶,依託旅遊資源,改善環境,培育出一大批民宿,農耕文化、觀光農業都在譜寫出新時代的篇章……

03

  台州市所轄的玉環市也是革命老區縣(市)。它的歷史很是悠久。最早可追述的可自夏、商、西周及春秋時代屬甌越地。

  新中國成立以來,玉環行政歸屬多次變遷。直到2017年4月,玉環撤縣設市,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階段。

  在老區村莊楚門鎮前排村,我們聆聽了這裡發生的革命故事和當下的經濟發展路徑。過去打工、漁業為主要生活來源的紅色村莊,現在是舊貌換新顏了。全村2000多人,開著100多家工廠。

4.png

  早期玉環因為面臨大海,有高山阻隔,地理位置偏僻,在大革命時期就有地下游擊隊在這裡活動。因此成為一個海島紅色區。

  靠海吃海,玉環最古老的産業就是打魚和曬鹽。其他資源少得可憐,就是水果如柚子、蔬菜、高山茶等。

  玉環經濟的突破也恰恰“得益於”這種“一無所有”;於是,“無中生有”成了玉環經濟發展的一個特色。比如這裡的汽配行業,傢具産業,基本都是這樣。從外面進原材料,本地加工,再建立銷售渠道賣出去。現在這裡生産的歐式傢具美名遠揚,銷往全國乃至歐美。

  由此造成玉環成為一個奇特的移民城市,許多外地人來此謀生,最初的靠海吃海,也能在條件最艱辛的年代生活下來。由此造成的地域性格是:在本來的海邊漁民彪悍的元素裏,還加進了移民的豁達和開放心態。後來混合、延續下來,反倒成為促進玉環經濟發展的一個優勢。

  汽配是其傳統産業,也是吸引外來人員“移民”的主要産業,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來到玉環,紮根生存,並把這裡作為第二故鄉。玉環的汽配、學校教學用具、傢具在浙江乃至全國都是赫赫有名。

  據介紹,玉環在發展産業的同時特別注重人才建設。做到外地人和本地人同等待遇。這也是玉環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一個叫做東方漁村的海邊,海風習習撩人,濁浪緩緩拍岸。傳遞著傳統漁民生活的悠悠氣息。

  玉環市農業農村水利局黨委委員、副局長蔣子良向我們回顧了玉環近幾十年來農業方面發生的變化:八十年代鄉鎮企業發展起來,漁民開始創業。90年代改善環境,2000年後蓋新房,電水路全部改觀。現在農民年收入在9%的增長,低保應保盡保。城市化率高達60%多,真正從事第一産業的人口不足兩萬。

  土地流轉到大戶,美麗鄉村建設投入很大農村電網全通,基礎設施全部覆蓋,高山移民基本全部完成,玉環小企業多,下山農民就業不成問題。

  他舉了一個例子:龍溪鎮村級與村民按照股比共同入股開發旅遊,收效明顯;美麗鄉村建設帶動了農民增收,城鄉結合部的搞物流、建菜市場,最低就是蓋房屋出租,也會有蔽芾的收入。

  在開發利用資源方面,玉環把政策和思路激活了。

  玉環市民宗局副局長潘明賢對當地的革命史熟悉。1928年建立起第一個黨支部,1930年荒災年農民暴動,組合為紅十三軍第二團。抗戰時期,建括蒼支隊。直到1949年解放。

  他説,與過去相比,完全變化了,整座城市框架拉大、拓展,通過填海增加耕地和廠房。現在的玉環,外地人來的很多,人才引進重視起來。這些被平等待遇的“新玉環人”正在新的海島上建設新的、屬於自己的家園。

  回程途中,我們選擇另一條路告別玉環:跨海大橋,飛架海陸。一邊是茫茫海洋,一邊是山崖樓閣。大自然的奇特,讓人嘆服。而玉環,在跨海大橋建成之後,已然進入“海陸時代”,經濟、民生、社會發展,也一起進入了快車道。

  台州的革命老區,除了仙居、玉環、三門,還有一江山島戰役紀念館、烈士紀念館、墓園等等,他們在傳承紅色革命精神的同時,下決心改變老區的面貌,讓老區人民生活富足起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因地制宜,找到了新的突破點。

  【浙江11地市老區發展系列報道】

  舟山:用好海洋稟賦 深耕文旅産業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陳鷹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陳鷹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