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你們救了我! 今天能出院,我太高興了!”3月16日下午,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63歲的謝大姐出院了,她高興地與來送行的李蘭娟院士團隊深情道別。
作為該院區的第600位出院患者,謝大姐在這裡接受了45天的治療。2月1日,謝大姐入院時,已經連續4天發熱,呼吸急促,經檢查血氧飽和度只有90%,被診斷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同樣在2月1日,國家衛健委緊急組建了“援湖北重症新冠肺炎診治李蘭娟院士醫療隊”。當晚21時,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蘭娟院士帶著緊急醫療隊從杭州出發,于次日淩晨4時抵達武漢,入駐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的ICU、CCU病房,負責新冠肺炎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醫療隊由浙大一院和樹蘭(杭州)醫院包括感染病學、重症醫學、院感、護理等專業的精兵強將組成,主要目標是降低重症、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
入院後,謝大姐的病情逐漸加重。2月7日,她轉入院區的ICU病房,接受進一步治療。經過肺部X線檢查發現,白細胞介素6高出正常值5.7倍,屬於細胞因子風暴早期患者。有研究者形容:細胞因子風暴是一種強烈的求助信號,目的是讓免疫系統霎時間火力全開,但這確實一種類似于自殺式的攻擊,在損傷病毒的同時也給人體各個臟器留下了一大堆連帶傷害。
此時的謝大姐呼吸困難,血氧飽和度低,全身臟器已處於缺氧的狀態。救治生命,刻不容緩!李蘭娟院士團隊經過會診,決定迅速為患者實施李氏人工肝、幹細胞和微生態調節治療。
李蘭娟院士在ICU病房內為患者加油打氣。 浙江新聞客戶端特派記者 王堅穎 攝
李氏人工肝技術,能夠有效清除患者體內的細胞因子風暴,使患者心律、血壓、氧飽和度趨向好轉,呼吸困難的症狀明顯改善,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經過治療,謝大姐的病情漸漸有了好轉,但處於昏睡狀態,渾身無力。一天,她瞇縫著眼睛,看到一位年紀較大的女醫生走進病房,在她耳邊説:“挺住,你一定可以撐下去!”原本焦慮悲觀的謝大姐激起了與病毒鬥爭的慾望,連續兩天都睡上了整覺。
後來她才知道,那位在她耳邊送上溫柔鼓勵的女醫生,就是李蘭娟院士。
經過1次人工肝治療後,謝大姐的白細胞介素6的指標回到正常值,呼吸困難得到緩解,氧飽和度一直穩定在95%以上,她體內的細胞因子風暴被阻斷。李蘭娟院士團隊的人工肝治療方案,為謝大姐按下了“死亡暫停鍵”。為了加速患者肺組織的修復,醫療隊給予了她3次幹細胞治療聯合腸道微生態調節治療,肺部炎症改善。2月19日,謝大姐從ICU轉到普通病房繼續治療,病毒檢測多次轉陰,終於可以出院了。
“李院士把我們患者當成親人,運用科學的治療、精心的護理,使我戰勝病魔,獲得重生。”謝大姐緊緊握著李蘭娟院士的手,哽咽了,“我做到了!李院士,沒有辜負你和所有醫護人員對我的付出!”
送走謝大姐後,李蘭娟院士又穿上厚厚的防護服,走入ICU病房查房。她一一詢問5位患者的最新情況,看到患者恢復得不錯,幾乎每個人都能和她進行簡短的交流,她非常欣慰。“我剛才還在附近活動了半個小時,身體明顯好了很多,抵抗力和精神狀態都比以前要強!”一位已經能在病房進行走動的患者激動地説。
據介紹,醫療隊進駐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後,積極推進“浙江模式”,將《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診療浙江經驗》裏“四抗二平衡”(抗病毒、抗休克、抗低氧血症與多器官功能衰竭、抗繼發感染,維持水電解質酸鹼平衡、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的治療策略進行推廣,同時加強應用人工肝、微生態、幹細胞等“三大技術”,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醫療隊在李蘭娟院士的率領下,上下齊心,與當地ICU各地醫療隊的同仁們一起,通過44天努力,取得了階段性效果,ICU患者病死率由原來高出80%,降至15%以下,尤其處於細胞因子風暴早期重症患者,經人工肝治療後,存活率達100%。
來源:浙江日報 | 撰稿:陸遙 鄭文 特派記者 王堅穎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浙江日報 | 撰稿:陸遙 鄭文 特派記者 王堅穎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