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中外居民共守家園 義烏"聯合國社區"抗疫故事
浙江線上 · 錢祎 李燦 市委報道組 龔獻明 | 發佈時間2020-03-12 08:55:47    

   23歲的葉門小夥巴達已經連續一個多月沒有休息。他每天奔走在大街小巷,為社區居民採購物資、測溫登記、夜巡走訪、宣傳防疫知識……在社區防疫人手緊張之際,他和社區工作人員、中外志願者等共同守護家園。

W020200312168857112057.jpg

  雞鳴山社區工作人員和外國志願者等共同守護家園。

  巴達所在的義烏市江東街道雞鳴山社區,靠近義烏國際商貿城,轄區內除9個居民小區外,還有260多家外貿企業和一所學校,74個國家和地區的1380多名境外人員在這裡居住、工作、學習。這裡是義烏最大的國際化社區,被譽為“聯合國社區”。

  3月初,外貿企業逐漸復工,春節前離開的大量境外人員開始返程,社區裏熱鬧起來。如何防控好、服務好,還要讓他們過得舒心,成為檢驗社區治理能力的“考題”。我們走進雞鳴山社區,看到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不同生活習慣的人們,在抗疫時刻,不分國籍、不分信仰、不分你我,傳遞著一個“聯合國社區”最暖的溫度——

W020200312168859356478.jpg

  為社區居民送上防疫物資“大禮包”。

  社區

  單元裏的“巷戰”

  最近,雞鳴山社區黨委書記何文君總感覺時間不夠用。“你看,3月是境外人員返程高峰,常住的基本都回來了。”她手裏拿著一張統計表。我們看到,表上的境外人員數量每天都在增加。

  “開市”後的義烏,一天比一天熱鬧。不同膚色、不同國籍的外國經營戶、採購商、居民穿梭其中,社區防控壓力與日俱增。吃完早飯後,何文君刷了刷社區幾個微信群,提醒工作人員及時關注居家觀察人員的體溫,還要多問問他們有什麼需求。

  在這個外國人眾多的國際化社區,嚴防境外疫情輸入風險“戰役”早早展開。社區把原本的60個網格細化為95個單元,發動黨員、志願者等擔任“指揮長”,緊急繪製出一張從社區、網格延伸到單元的三級“巷戰”圖。

  從圖上,我們能清晰地分辨出每個單元的防疫情況:管轄區域內有境外人員回社區不到14天的,“指揮長”名字旁就貼一個藍色“小人”;從疫情高風險國家回來的,則貼個紅色“小人”。

  何文君打開手機上的“雞鳴山國際健康監測”微信群,3月8日上午顯示的數字是“47”。她一邊記錄一邊説:“這是回到社區還沒滿14天的外國居民數,目前社區無疫情,居民生活無大礙。”

  另一邊,社區工作人員丁清暉戴好口罩,拿上鮮花,正準備去社區裏的外國家庭轉轉。“走,跟我看看去。”他招呼我們,“今天是節日,我們去送個花,順便了解一下情況。”

  敲開來自南韓的魏女士家門,除了鮮花,丁清暉還遞上了一份包含口罩、一次性手套等防疫物資的“大禮包”。“你們放心吧,我們都挺好的。”魏女士和家人住在江東四小區。1月底,她帶女兒回了趟南韓,不久前返回義烏。

W020200312168859356478.jpg

  幫助居民採購生活物資。

  我們到府那天,正好是她在社區建議下主動居家觀察的第15天。“雖然觀察期過了,但還是要當心,可不能放鬆啊。”丁清暉悉心叮囑。

  “有沒有人剛回來?”“家裏的菜夠不夠吃?”“垃圾要不要倒?”走訪中,這樣的問題問了一遍又一遍。而這樣的走訪,“指揮長”們日復一日。

  中外志願者共同堅守

  社區提出,從境外回來未滿14天的居民,不僅自己要每天兩次報告體溫,“指揮長”還要到府測溫,尤其是來自疫情高風險國家的人員還應居家觀察。每個人都有一份健康檔案。

  嚴格的防控舉措,怎麼讓外國人更好理解、更自覺配合?剛開始,大家多少有些擔憂。

  “沒事,讓我們來!”在社區裏住了10多年的外商哈米是何文君的老朋友。他在商會、朋友圈中積極號召,組建起一支匯集15個國家39位外國人的“‘聯合國’防疫志願服務隊”。

  “白天社區工作人員夠辛苦了,晚上就讓他們休息休息。”疫情最嚴重時,哈米和夥伴們在卡點一值守就是一個多月。他們常常忙到淩晨才回家,第二天又精神奕奕地上崗。

  我們見到哈米時,他一身筆挺的西服,戴著口罩的臉上露出一雙深邃的眼睛。他剛聯繫好一戶埃及家庭,男主人丹尼爾剛從奧地利回來,他正打算到府去看看有什麼能幫忙的。

  “打擾了兄弟,你們好嗎?”到了居民家門口,哈米非常有禮貌,表明來意後,先表達歉意,“不好意思,我們問幾句馬上走,耽誤你們幾分鐘。”

  “體溫量了嗎?”“綠碼有沒有變化?”“還有問題嗎?”一連問了好幾個問題,聽到“都沒問題”的回答後,他才放心離開。

  我們看到,面對越來越多的境外返回人員,社區在要求房東主動提前報告的同時,通過“新義烏人家園”“一碼通管”等平臺實施出租房、企業、商鋪等申報和管理,結合樓道“智慧門禁”、居民家門口“智慧感應器”等,用大數據精準掌握情況。

  在雞鳴山社區,發到居民手中的溫馨提醒、生活指南等都是多語言版本。外國居民有需求或困難,只要在“聯合國”微信群裏説一聲,會説漢語、阿拉伯語、英語、日語等多國語言的“哈米”們和社區工作人員等就會及時回應和幫忙。當溝通沒有障礙,問題解決起來就順暢許多。

  這幾天,總有外國居民找到哈米,打聽社區每年兩期的漢語班什麼時候開課,越來越多生活、工作在這裡的外國人想把中文學好。何文君給出了答案:“現在已經可以報名了,等疫情結束後就能上課。”

  我們就是一家人,始終互相溫暖著

  我們到社區的那天傍晚,天空淅淅瀝瀝下起小雨。回社區辦公樓時,我們碰到了社區民警王軍偉。因為不太放心剛復工的幾家外貿企業,他在登記流動人口資料、核對出入境數據後,要去商業街區看看。我們隨即跟上他的腳步。

  時代廣場樓下,公告欄裏貼著復工公告、各行業開工服務指南,還有申請健康碼的具體流程,後面都附著二維碼。只需拿手機掃一掃,外商們就能完成備案或申領。

  23樓的義烏市眾爵貿易商行老闆加樂,正在公司裏整理商品。門口貼著已經辦好的復工證件,進門處擺放著測溫槍,口罩、消毒液等也足夠用,王軍偉仔細看了一圈後松了口氣。

  “坐坐吧。”加樂熱情地拉我們坐下。他告訴我們,他來自敘利亞,春節去了馬來西亞旅遊。早在回來前,他就從外事辦、商會、商務局、市場監管局、社區等多種渠道了解到復工流程。他回社區後在網上填好表格,拿上營業執照、租房合同等到社區便民服務中心,5分鐘不到就辦好了復工證明。

  話越聊越多。我們從加樂的敘述中得知,在社區裏,如果你需要採購生活物資,把清單發到微信群裏,志願者就會送貨到府;如果你出現身體不適,群裏有點對點負責照顧的醫生;如果你心情低落,可以找心理諮詢師或工作人員聊聊天;如果你在商貿交易中語言不通,社區會幫忙聯繫外事辦或精通多種語言的志願者;如果你宅在家無聊,可以參加各類社會組織不定期開展的線上“雲”活動……

  “有需要隨時找我們。”臨走時,王軍偉多次説“別送了”,加樂還是堅持把我們送到門口,用漢語反覆説著“謝謝”。

  “對大部分居民來説,少出門,認真做好防護,就是最好的抗疫行動。我們做的,他們也都看在眼裏,還記在了心裏。”回來途中,同行的丁清暉講了這麼一件事:有位叫尼哈的英國女士,還沒回社區時工作人員就通過電話為她詳細解釋了疫情防控各項措施,耐心解答了她的疑問。回到社區後,她和丈夫不僅第一時間聯繫社區報備,自覺居家觀察,最近還為社區送了50隻口罩。説這些的時候,我們明顯地感覺到,丁清暉很欣慰。

  抗疫時刻的雞鳴山社區,從世界各地而來的人們和本地居民就像一家人,始終互相溫暖著。

來源:浙江線上    | 撰稿:錢祎 李燦 市委報道組 龔獻明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浙江線上    | 撰稿:錢祎 李燦 市委報道組 龔獻明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