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來自寧波隔離病區的一線採訪:“扼住病魔的咽喉!”
寧波日報 · 張昊 | 發佈時間2020-02-03 12:35:20    

   與疫情戰鬥,已經成為這座城市所有居民共同的情感。

微信圖片_20130203123628.jpg

  如果我們可以找到一個疫情風暴的中心,那就必須穿過重重的隔離防護門,來到中國科學院大學寧波華美醫院(市第二醫院)隔離病區。在這座寂靜的病區裏,只剩下醫護人員厚實的防護鞋套與地面的摩擦聲和呼吸機的輕微響動,氣氛緊張得讓人感覺空氣稀薄。

  然而,這裡每天都在上演著生死的纏鬥。日夜奮戰於此的22名醫生和44名護士,以自己艱苦卓絕的努力,向所有市民宣告,即使城市上空陷入疫情的籠罩,但是只要還有愛和勇氣,絕望就絕不至於吞噬人心。只要大家挽在一起,就一定能守護好寧波。

 

  “絕少不了我們這一關”

  寒冷的一月,疫病的陰霾逼近了。從事傳染病工作近三十年的鄭南紅主任醫師敏銳地意識到,這絕不是一個普通的可以輕視的敵人。這位急性感染科主任,立即要求所有人緊急待命。

  “我願加入到抗戰第一線”“我隨時接受派遣,不論生死,只為同胞”……在形勢愈加嚴峻之時,這裡的人們選擇了逆行。

  “舍我其誰”——1月19日,在趕往隔離病區的路上,王泓權主管護師閃過這樣的念頭。這一天,隔離病區及時啟動演練和運作。“我根本來不及整理行李。第二天就收治了第一例疑似病患,我就再也沒能回過家。”

  在離家前夜,陳思翰主治醫師對上小學三年級的兒子説:“現在社會上發了一場大病,很多人感染了。爸爸就要上戰場了,也有可能被感染。但你不要怕,好好讀書,像個男子漢一樣。”

  這位小男子漢跑去衛生間偷偷哭泣,他還不知道該如何承受父親的背影。

  “你的外婆走了。” 王泓權接到了來自舟山小島的電話,忽然哽咽了。

  但這已是三天前的事情了。是母親知道他值守一線,多擔了三天才告訴他。“我多想能趕回去,但現在只能祈禱她在另一個世界沒有病痛。”説完,他又走向了病房。

微信圖片_20130203123916.jpg

  (醫護人員穿上厚厚的防護服,進行交接班)

  “從初一到初七,我終日忙碌著穿梭在病房之間。”護士米航在日記裏寫道,“不透氣的防護服包裹著我,汗水浸透了我的衣衫,已經不知道濕了又幹,幹了又濕了多少遍,護目鏡上的水霧遮住了我的視線,多層的手套擋住了我的觸感,操作變得更困難。”

  有一天,忽然來了9個病人,這讓范玲燕副主任醫師疲於奔命。密閉悶熱的防護服,她竟穿了6個多小時,使她幾盡虛脫。

  而脫下嚴實的防護服還要用上近十分鐘。卸下面屏、防護鏡、外科口罩、帽子……每一步之後都要消毒洗手。

  王泓權的手背上滲出密密的紅疹。“每天都要洗上百次,皮膚過敏了。”

  少有人知道,馬莉副主任醫師每天都戴著腰托。“前一陣做事太急,把自己的腰扭了。”她彎不下腰,給自己解防護鞋套。她還是笑著,“雖然戴著腰托,可他們都説‘你腰好細呀’。”

  他們一刻也不敢鬆懈,想在疫病魔爪伸向更多人之前及早搶回生命。鄭南紅説:“我們就是守在抗擊疫情最關鍵的一線。要戰勝它,就絕少不了我們這一關。

微信圖片_20130203123949.jpg

  (王泓權的手背)

  “可哪一次不是這樣出戰呢?”

  疫情是在人們渾然不覺的時候,忽然發動了突襲。

  傳播的源頭和方式、針對性的診療手段……沒人能完全掌握敵情,包括醫護人員。所有人都必須面對這未知帶來的恐懼和不安。

  然而,在隔離病區,當醫護人員哪怕最初是被動地站到了戰場最前沿,他們已經非常清楚,必須拼盡所有力量來爭取主動。

  一邊緊張籌備各種設施,一邊及時收治病人;連夜騰空病房進行裝修,開闢新的隔離病區;不斷學習和優化診療方案,重新梳理病區週轉的各項複雜流程……在迎向未知的考驗中,醫護人員背負著難以想像的巨大心理壓力。

  “這裡容不得任何僥倖,我們很難接受由於自己沒有考慮到的細節而出現意外。”這幾天,重症醫學科兼急診科主任許兆軍的腦海乃至夢境中,都盤桓著診療的各種問題。正因為常面對疑難雜症,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疾病的魔爪一定會從最薄弱的環節發起攻擊。 

  一切如履薄冰,時刻繃緊神經。“我們必須密切關注病人病情的每一個細節。”

  細到什麼程度?“我們會過問病人今天排了多少尿,喝了多少水。”

  急性感染科副護士長張艷説:“我們和大家一樣也會害怕。”但是,也許他們害怕的東西並不一樣——“我們不斷地提醒自己,要注意每一個規範操作,要注意保護自己。”

  保護自己,意味著保護身邊小夥伴。他們時刻記得的其實是:“如果自己感染了,那麼整個團隊都會被隔離。這就意味著,還要有新的同事頂替自己。那麼再出現感染呢?後果不堪設想。”

  他們知道,必須依靠彼此。每個人都反覆説到“我們是團隊作戰”——許多女護士不約而同地剪短了長髮。

  他們的精神狀態給人以強烈的印象:22名醫生和44名護士,已經是一個人。他們在共同信念下聯結為同一個意志。他們緊緊地挽住了彼此的手,以至於像密不透風的銅墻鐵壁一樣站在一起,把病毒毫無畏懼地擋在了我們的面前。

  這一次,醫護人員的確是迎向未知的危險出發的。然而,許兆軍用著異乎尋常的鎮靜回答説:“可我們哪一次不是這樣出戰呢?”

  他深信的是,我們曾經克服過很多複雜的重症和危險的疫情,這一次同樣不會例外。他們將在一片未知的黑夜中去贏得勝利。   

微信圖片_20130203124000.jpg

  “去離病人再近一點”

  “我們感激我們的病人。”馬莉副主任醫師説,“穿著防護服,我們很難像以往一樣自如地操作,病人卻理解我們、配合我們。”

  她説,這裡的病人承負了太多尖銳的苦痛。“自己被隔離在密閉的病房,身邊很多親朋也被隔離了。”

  內疚感還額外延長了痛楚的煎熬。“不少病人跟我們説,對不起,給你們添麻煩了。”

  在這片孤島中,病人成了最孤立無援的人。“還能活下去嗎?會有後遺症嗎?醫護人員是不是也嫌棄我們……”病人不斷按動呼叫鈴,反覆被這些問題折磨,感到末日來臨般的沮喪。醫護人員細心地體察了所有的無助。

  鄭南紅告訴病人:“請相信,當你們睡不著覺的時候,我們總有人會陪著你不睡覺,總有人在病房外不間斷巡查。我們會不惜一切代價對你們進行治療。”

  醫護人員必須付出更多的心力,來安撫病人心理的創痛。陳思翰説,每當走進隔離病房,我甚至特意走得再近一些,和病人更多身體的接觸。

  “有一次看到一位病人很消沉,愁容滿布。我走近他,拉著手和他聊天,他情緒慢慢穩定下來了。鄰床的是他的愛人,拍下了我們,説‘醫生能加你個微信嗎,把照片發你’。結果發來一個紅包。”

  他自然沒有收下紅包,卻也強烈地意識到自己的被需要和醫者職業的使命感。張艷説:“在病人渴望的眼神中,我從沒有像在此時此刻熱愛這份工作。”

  “我們都明白,只有病人好起來,我們才能好起來。病人同樣在和我們一起與病魔搏鬥。他們的痊癒,就會給我們巨大的鼓舞。”

  從病房到病房,從同事的互助到親人的問候,再到來自全社會患難與共的支援……孤島上的病人和醫護人員,事實上與我們所有人因為休戚與共的命運而連為一體。

  隔著玻璃窗,面向空曠的夜空,王泓權再次想起去年最後一次看望外婆時她拉著他的手説的叮囑話:“工作要上進,身體要保重……”

  他還看到不善言辭的妻子發了長長的朋友圈:“雖然沒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刻骨相思,但十幾天沒有見,是真的擔心他,擔心他沒有按時吃、按時睡,擔心他的身體狀況,擔心他的換洗衣物不夠……

  在視頻裏,陳思翰看到兒子點燃了蠟燭,“生日快樂,加油爸爸!” 

微信圖片_20130203124041.jpg

  張艷翻看著2013年抗擊H7N9型禽流感後集體排演的情景劇《春暖花開》。她禁不住想像著,在今年春暖花開的時候,可以和家人團聚在一起。

  正是在這隔絕於外的病區裏,醫護人員憑藉理解、信任和金石可鏤的勇氣,發出一道光,照亮一切痛苦的深處,並且穿過死亡、焦慮和呼喊的通道。在希望的地平線,第一顆星已經閃爍起來。讓病人乃至更多的人涌起信心的時候,疫情的淫威和氣焰就開始被壓制。

微信圖片_20130203124052.jpg

  (在隔離病區醫生的面孔是模糊,只露出一雙眼睛。在結束採訪後,記者請他們在檔案室合影,讓大家記住他們堅定的笑容。他們分別是文中提到的范玲燕,馬莉和陳思翰。)

  英雄,就是這樣一些人,在決定性的關頭做了為人類社會的利益所需要的事。他們無疑就是英雄—— 是勇者,是破曉者,是大愛者。他們是最可愛的的人。

來源:寧波日報    | 撰稿:張昊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寧波日報    | 撰稿:張昊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