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一位青年從杭州大學畢業,被分配到浙江省糧食廳參與糧票設計和管理。此後幾十年,他一共設計過123種糧票圖案。他目睹了整個糧票時代,而糧票也成了他一生的“標簽”。2016年,已經是八旬老人的他,辦了一個小小的展覽,亮出了好幾個文件夾的糧油票,日期跨越新中國成立初期至20世紀90年代。
這位老人名叫蔣懷賦,祖籍浙江義烏。如今,義烏成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有句戲言是,“凡是有遊客的地方,就有衣物製造的紀念品。”那個物質匱乏的蕭條時代一去不復返,浙江沿海的小城小鎮,也再不是燈火稀疏的漁村。截止2019年7月,浙江今年進出口額已達2974.2億元,是1950年全國進出口額的70倍。
在給記者展示糧票時,蔣懷賦不停地念叨著“這是1斤的、5斤的、10斤的……”而如今,他的子孫們早已習慣了移動支付,貨幣變成了“二維碼”,別説是糧票,鈔票長什麼樣,都快要忘記了。而蔣懷賦所生活的杭州正在變成“智慧城市”“數字之都”,以傲視全球的態勢,引領著新的時代。
回首往昔,2006年1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浙江日報》發表《與時俱進的浙江精神》的署名文章,將浙江精神概括為“求真務實、誠信和諧、開放圖強”。縱觀浙江70年以來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務實史、開放史。輕工業和網際網路産業,便是最具代表的體現。
無論是在國內還是海外,浙商都享有廣泛而持久的聲譽。這個淵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絲綢貿易時期,“杭嘉湖”的絲綢就憑藉品質與誠信遠銷海外。而到了近代,湖州商幫、寧波商幫、溫州商幫有如泉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浙商更是遍佈全球。浙商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正是源於浙江精神的深度灌溉。
奇跡般的例子可以舉出很多。比如浙江絕非草原,桐鄉市卻是全國最大的羊毛衫批發市場;類似的,海寧有全國最大的皮革市場、紹興柯橋是亞洲最大的輕紡城,余姚是全國最大的塑膠製造地,等等。正是這種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的進取圖強精神,使得浙江人贏得了“東方猶太人”的美譽。
著眼當下,2018年年底,浙江省所有地級以上城市,近4萬輛公交車實現移動支付全覆蓋;甚至在基層,30個縣的公交也已支援移動支付,領先全國。可以説,正是在世紀交替之際,浙江人以勇立潮頭的戰略眼光和求真務實的創業精神,拓展了網際網路的界域,才讓網路與民眾生活緊緊相連、生生不息。
放眼未來,浙江精神也在持續引領潮流。浙江是國內唯一同時承擔數字領域三個國家級試點任務的省份。今年年初,浙江省長袁家軍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浙江將率先開展5G商用,並提出3年後數字經濟總量要超4萬億元的目標。浙江之所以敢出此豪言,正是有著足夠的底氣和幹勁。
回看起航時,1949年,浙江全省總人口不過2000萬,每人平均産糧206千克,當年缺糧14.7億千克。而2018年底,浙江全省常住人口已達5737萬,一年增長80萬人,展現了強大的活力與吸引力。越來越多的外地人也被浙江的生活環境和人文精神所招引,在浙江精神的感染下,他們將成為新浙江人。
大江濤濤,東流不休。我輩使命,永駐潮頭。浙江精神不朽,浙江繁榮不休。在建國70週年之際,繼承併發揚浙江精神,便是向著更加美好的生活穩步前行。
來源:中國網 | 撰稿:與歸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與歸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