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張澎源的“車庫工作室”見到他時,他正穿著倒背衣趕制梁山伯和祝英臺的戲帽,只見珠翠閃爍,格外別致。“這是台州路橋的一個訂單,貨款已經到賬,客商也催得急。”張澎源説,戲帽式樣繁多,在舞臺上最能豐富人物的“神”“型”。“現在傳統戲劇越來越被大家所重視,戲帽行業的前景不錯,一頂高級定制的戲帽至少可賣到上千元。
“做戲帽算是門家傳手藝,我16歲就跟舅舅開始學了。”張澎源説,小時候家裏條件不好,自己也頑皮,小學畢業他就不唸書了。在嵊州市黃澤鎮漁溪村的舅舅,看他無所事事,就把他帶去漁溪學手藝。
除新昌外,嵊州也是越劇的故鄉,漁溪村很多人都會製作相關配飾。張澎源的舅舅也是做戲曲道具的行家,尤其擅長製作戲帽。張澎源到那裏後,舅舅要求他每天跟著學,從最簡單的做起。戲帽的製作工藝十分複雜,從刻紙、粘貼、加網子、壓製成型,到淋粉、上漆、貼箔、點翠、串珠等,一共有36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講究手眼配合,不僅要有悟性,還要有十足的耐心。“就拿刻紙來説,刻得不整齊不行,刻出來帶毛邊也不行,刀子必須走直。”張澎源説,在舅舅的言傳身教、嚴苛要求下,他慢慢練出了紮實的基本功。
一年時間後,張澎源順利出師,開始獨自製作戲帽産品。不過,這是個很枯燥的過程,17歲的張澎源年輕好動,做了沒多久就不幹了。“當時,做泥水匠錢賺得多,年輕人都去學這個,我也跟了樣。”張澎源説,此後的10年時間裏,他再沒做過戲帽,辛苦學來的手藝成了腦子裏的擺設。直到遇上一次施工意外,他從四層樓的腳手架上摔下來受了傷,才下決心重拾技藝,改回做戲帽的行當。張澎源自嘲道:“折騰過了,心也靜了,覺得還是做戲帽適合自己。”
張澎源的重新回歸,正巧趕上了戲帽行當的“好時代”。
當時,人們的休閒娛樂活動不多,看戲是大家的最愛。新嵊、天臺、黃岩、臨海,乃至更南邊的福建地區,常有戲班子搭臺唱戲,每年演出的場次數量十分可觀。因為演出多,戲服戲帽的市場需求也大,從事這一産業的人也就更多,舅舅所在的漁溪村還成了戲服戲帽的專業村,村頭村尾也隨處可見加工作坊。
2014年,頭腦靈活的張澎源開始學著在網際網路上做生意。
“我在淘寶上開了店,生意還不錯。”張澎源説,網上的生意,自家的定位很重要。他的定位是中高端,品質差的不賣,有瑕疵的不賣。將心比心的做生意,很容易就打開了市場,也贏得了一批忠實的顧客,還一路暢銷到了國外。“湖南衛視、鳳凰衛視辦晚會用的戲帽,很多是從我這裡採購的。我的戲帽,最遠還賣到了美國,每年都有一定的銷量。”張澎源告訴記者,一些客戶合作的次數多了,時間久了,還成了朋友。“像馬來西亞的一個客戶,要什麼産品,直接用微信聯繫我,貨還沒寄出,貨款就已經到了。”張澎源説。
幾年前,張澎源的兒子大學畢業,也加入了他的事業,一個管生産,一個管銷售。“兒子主要是通過網路銷售,淘寶店已經開了三家,每天有四五十單。”張澎源告訴記者,這些年,大家重新重視傳統戲曲,愛戲、玩票的資深戲迷也如雨後春筍般多了起來,老手藝已經迎來發展的新機遇。“我看好戲帽的前景,也很想把這門手藝做大做強。”
來源:視聽新昌 | 撰稿:中國網 | 責編:王以茸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視聽新昌 | 撰稿:中國網 | 責編:王以茸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