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市通江縣,被群山包圍的一座小縣城,全縣49個鄉鎮距離縣城最遠的來回需要6個小時左右的車程。很難想像,就是這樣一個山區縣,2018年以來,憑藉農村電商助力50個貧困村、25606名貧困群眾成功脫貧,直接帶動1384戶貧困戶和2451戶非貧困戶增收,實現線上銷售7550萬元、線下銷售3億余元。那麼,不靠邊、不沿海、不臨江,地處大巴山脈的通江,是如何插上電商“翅膀”,實現山貨“出山”?
2018年7月20日,通江電商節上,身穿短袖白襯衫、戴著黑框眼鏡的浙江麗水市遂昌縣挂職通江縣委常委、副縣長張春根,站在鏡頭前,手捧一籮筐通江農産品,在賣力的吆喝著。當時眾籌連結上線僅100分鐘,農産品銷售額就突破20余萬元,創下了趕街歷史銷售紀錄。張春根由此有了“網紅縣長”的外號。“其實來這之前,我壓根兒沒有聽説過通江這個地方。”張春根還清楚記得,2018年4月28日,他由東往西跨越兩千公里,從遂昌第一次來到通江。
這裡有著與浙西南相似的紅色土地,這股紅色精神源源不斷激勵著張春根幹事創業。自那時起,他立志:通江不脫貧,挂職不結束;脫貧不摘帽,幫扶不停歇。挂職伊始,張春根便馬不停蹄走遍4116平方公里的49個鄉鎮,迅速摸清通江的“家底”。“我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通江土地資源豐富,有許多生態、綠色的特色農産品,但由於交通不方便、電商不發達、渠道不暢通、資訊不對稱等因素,造成農産品賣不出去,也賣不出好價錢。”張春根首先想到了“遂昌模式”。
到通江的第19天,張春根就組織發起了通江歷史上的第一次電商沙龍,吸引了當地近百名電商從業者參加,大家圍繞通江電商的現狀、問題和未來,積極建言獻策。“鄉村振興,年輕人如果不回來,永遠振興不了。”張春根説,“網際網路+青年”的力量,才是通江的未來。今年38歲的楊艷就是通江農村電商的佼佼者。2006年,高中學歷的楊艷與丈夫離開家鄉外出務工,6年後,為了照顧重病的父親和兩個年幼的女兒,她辭職回到了家鄉通江縣民勝鎮發展。“我當時在鎮上開了一家服裝店,並成立了民勝鎮首家淘寶店。”楊艷回憶,當時由於快遞訂單少,平均每天達不到7單,有一年還虧損了幾千元,但這並沒有使她放棄。
根據新一輪浙川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部署,2017年底,遂昌與通江建立扶貧協作關係,嚴格按照“中央要求、浙川安排、通江所需、遂昌所能”原則,以電商扶貧為突破口和重點,逐漸走出了“電商搭臺、政府倡導、市場運作、農戶受益、貧困戶脫貧”的新路子。當年8月,通江縣委、縣政府舉辦了首屆青年電商創業大賽,楊艷第一時間報名參加,她一路過關斬將進入前30強,獲得了去遂昌學習和考察的機會。“在遂昌,我對農村淘寶有了更深認識。”楊艷説,這次考察讓她開拓了視野,受益無窮。回到家鄉後,楊艷通過線上線下,幫助鄉親們解決農産品銷售難問題。截至目前,楊艷已成功幫助村民銷售梨、李子等水果4500余斤,臘肉、香腸等農家土特産600斤,土雞800隻,土雞蛋12000余枚,幫扶128戶貧困戶486人增收。
結對遂昌後,通江縣委縣政府緊鑼密鼓,多措並舉,助力電商發展。出臺電子商務發展實施意見、扶持獎勵辦法等系列政策文件,成立巴中市電商學院,通過課堂授課、外出遊學、現場觀摩、實踐操作等方式,培訓電商站點負責人、電商創業者、鄉鎮幹部、貧困群眾等1.8萬人次。同時,借助縣鄉村三級服務體系,打造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1個、電商特色鎮10個、電商特色村50個,發展職業經紀人、致富帶頭人等198人,打通農産品上行“最初一公里”和工業品下行“最後一公里”。並在淘寶平臺宣傳推廣當地農特産品,打造空山脆馬鈴薯、通江銀耳、青峪扶貧豬組合、鐵佛洋姜等系列爆款産品,使貧困人口戶均增收3000余元。
來源:無線麗水 | 撰稿:中國網 | 責編:王以茸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無線麗水 | 撰稿:中國網 | 責編:王以茸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