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大棚裏溫度超過50攝氏度,而火龍果表皮超過35攝氏度就休眠,必須抓緊時間遮陽降溫,補水、補充微量元素,增加植株活性。”驕陽似火,在海曙區石碶街道東楊村,90後農民祝佳暉在自己的30畝火龍果大棚裏揮汗如雨地勞作。
今年28歲的台州人祝佳暉曾經是寧波邊防支隊的一名戰士,2012年退伍後,他在寧波一家溫室大棚設備有限公司工作,跟著全省有名的大棚生産商、火龍果種植戶趙慶明全國各地跑。“火龍果種植成活率高、無病蟲害、田間管理簡單、一次性投資能成活30年,而且其營養含量高,寧波種植戶少,市場前景不錯。”祝佳暉回憶,2015年5月,下決心當農民的他在東楊村承包了30畝土地,搭建起標準化溫室連棟大棚,建立了火龍果種植基地“樂田果園”。
沒有任何種植經驗,祝佳暉便向師傅討教,加入全國火龍果種植群,和海南、廣西、雲南等地的“種植大戶”交流,還在網上查資料,摸索著管理自己的火龍果園。
讓祝佳暉感受很深的是,當農民和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不同。“早上三四點鐘起床,趕在高溫前疏果;火龍果一般在晚上8點半左右開花,而且只開一晚,必須在當晚連續工作三四個小時為花授粉。”祝佳暉説,辛苦和勞累還不算什麼,最讓他心痛的是遭遇颱風等自然災害。
祝佳暉記得,2015年7月,颱風“燦鴻”侵襲,水倒灌進大棚,火龍果植株被泡爛,直接損失200多萬元。為了強排水,祝佳暉三天三夜沒合眼,右耳當即失聰,後來輾轉就醫至今右耳聽力還是沒有好轉。在心灰意冷的時候,開酒店的父母賣了酒店支援他,至今,祝佳暉已在果園投入400多萬元。“家人的支援給了我很大的力量。”祝佳暉説。
今年是祝佳暉種植火龍果的第四個年頭,説起自己的這些紅色果子,祝佳暉充滿激情。“火龍果每年從6月開始分五六批開花結果,採摘期可到12月,沒有遭遇自然災害的情況下,30畝年産量可達5萬公斤。”祝佳暉介紹,通過基地直銷、朋友圈銷售和到府採摘等方式,他的火龍果銷路不錯。
祝佳暉坦言,當農民辛苦不言而喻,還要“看天吃飯”,但對自己的選擇不後悔。現在,周圍的農民基本上是五六十歲。“十年二十年後,農民老齡化現象會更加嚴重。作為90後,我想通過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成為一名新型職業農民。”
祝佳暉透露,目前,在石碶街道農辦的引薦下,他已和寧波市農科院專家進行溝通,在果園裏種上新種苗以及可觀光的“網紅”番茄等果蔬,同時種花養魚,構造小橋流水的微景觀,打造一個立體化的可旅遊觀光采摘的基地。
來源:寧波日報 | 撰稿:陳朝霞 | 責編:王玉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寧波日報 | 撰稿:陳朝霞 | 責編:王玉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