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萬事利絲綢品牌 > 絲綢文化 新聞詳情
只為織就更美生活——記萬事利絲綢文化傳承發展之路
中國網 · 中國縣域經濟報 曾慶華 | 發佈時間2021-01-20 16:02:40    

   2020年12月25日至27日,第三屆中國匠人大會在杭州良渚夢棲小鎮舉辦,來自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優秀匠人齊聚一堂。杭州萬事利絲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官方指定伴手禮品牌亮相,公司董事長李建華也應邀參會。

  “千里迢迢來杭州,半為西湖半為綢。”西湖與絲綢是杭州最具代表性的兩張歷史名片。從良渚時期的織絲到如今的定制化絲綢製品,絲綢一路見證著中國的輝煌歷史。而萬事利絲綢將絲綢與良渚圖騰相融合,用創造與匠心,向世界呈現著中國古老文明的魅力。在李建華看來,萬事利絲綢的創立、發展,皆源於“對絲綢的一份愛,對絲綢傳承的一份責任,對絲綢在如今這個時代應該保留與傳承下去的一份執念”。

  傳承中創新——引領數字化技術變革

微信圖片_20210120160330.jpg

  在國內絲綢行業領域,萬事利集團是一家老牌企業,前身為創辦于1975年的杭州筧橋綢廠。萬事利絲綢作為萬事利集團的全資子公司成立於2007年,自2017年起變更為股份公司,將中國傳統絲綢文化與創意設計、數位印花生産工藝相結合,從事絲綢相關産品的研發設計、生産與銷售業務。

  面對絲綢文化的傳承大業,李建華認為萬事利絲綢應該撐起“振興中國絲綢”這面大旗。企業遍訪世界去探索最古老的絲綢文物,不惜代價尋找技藝即將失傳的絲綢繡娘和老藝人。這些不計較經濟利益的努力,源自李建華對絲綢文化的熱愛與珍視——“我只是希望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傳承下去。”

  李建華對於絲綢企業經營、絲綢文創等都有著獨到的見解,萬事利絲綢在絲綢文化的傳承發展中一向重視研發創新,通過技術的完善與革新提升絲綢製品的經濟價值,不斷滿足消費者的更高需求。截至2019年末,萬事利絲綢擁有專利數量達124項,其中發明專利26項;主持和參與制定的國家、行業、團體標準共計27項。萬事利絲綢通過技術變革創新引領絲綢産業的發展,已成為全國絲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及全國服裝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單位。

  “絲綢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史上從來沒有斷過的文化。要讓這一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經久不衰,必須在傳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李建華表示,過去四五十年內,萬事利絲綢完成了從“産品製造”到“文化創造”的突破,實現了從“傳統産業”向“文化創意産業”的轉型,現正通過現代化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技術賦予絲綢新的生命力。

  秉持匠人精神,在科技創新變革方面不斷努力的萬事利絲綢,目前已掌握世界領先的絲綢産業核心技術。其自主研發的雙面數位印花技術,在絲巾雙面異色編織工藝方面獲得了突破,通過融入大數據、雲計算等智慧化手段,高效解決了業界普遍存在的正反面透色及色彩不均勻等問題,攻克了手繪複雜圖案無法精細呈現在布料上的技術難關,使産品的花色得到更為多樣化、高品質的呈現,更好地滿足了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戰貧顯擔當——情係鄉土盡心促振興

微信圖片_20210120160335.jpg

  2020年在我國歷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而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事業中,也有著萬事利絲綢的巨大努力。

  作為一家社會責任感極強的民營企業,萬事利一直在思考如何使自身品牌價值、轉型經驗和資源優勢與結對鄉村有效對接,如何在外部資金幫扶的基礎上,助推鄉村依靠産業探索鄉村特色經濟發展新路徑。

  萬事利絲綢所使用的主要原材料蠶絲,大部分來自廣西、貴州、雲南、浙江等地農村地區。浙江省開化縣作為全國生態文明示範縣、“華東綠肺”,與萬事利綠色、健康的理念完美契合。從2018年起,萬事利絲綢率先在開化縣建設集約化、規模化的特種蠶産業示範區,通過建設小蠶共育室和養蠶大棚、開發與改造農具機械、構建數字溯源系統和品質監控體系等舉措,從源頭佈局綠色優質産業鏈體系,培育黃金繭、絲膠繭、抗菌繭等高附加值特種蠶繭,在保障原材料較高品質的同時,提高農戶收益,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萬事利絲綢與開化縣溪東村開展結對幫扶,蠶桑作為溪東村的支柱産業,支撐著90%農戶的生計。通過引進浙江大學科研團隊培育的“黃金繭”特種蠶種,萬事利絲綢在溪東村建起了規模化集約化特種原料繭示範基地。村裏的“黃金蠶”養殖僅僅兩年便大面積鋪開,2020年的産量達2.25萬公斤,為溪東農民增收近百萬元,2021年預計收入將翻番。

  在萬事利絲綢的引領下,廣西因地制宜走出了符合自身生態特點的生態扶貧道路,當地農民著力發展桑蠶等生態效益農業,將“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其中,萬事利絲綢廣西雲表鎮蠶桑産業基地優勢明顯,全鎮桑園種植面積5.8萬畝,養蠶戶1.5萬餘戶,年養蠶20.6萬張,年産鮮繭1.51萬噸,年産值達5.05億元,其桑園面積、養蠶量、鮮繭産量均在全國鄉鎮中位居首位。

  而萬事利絲綢基於對市場的精準把握,提出了“健康絲綢”的概念,並依託強大的自研技術陸續推出了黃金蠶絲被、絲綢面膜等主打純天然、綠色環保的高功效絲綢産品。

  藍圖更宏闊——智慧化生産服務美好生活

微信圖片_20210120160343.jpg

  在萬事利人的眼中,絲綢並不僅僅是産品,它是文化、是藝術、是時尚,是新的萬億産業。萬事利絲綢結合自身實際,以文創作為追求美好生活的實踐,為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李建華説:“新的時尚與傳統産業是相輔相成的,傳統的東西必須滿足消費者新的需求。人們對部分傳統産業的存續感到不理解,其實大多因為這些産業不夠貼合新的時代。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才是真正歷久彌新的産業。看一個産業、一家企業好不好,關鍵要看它生命力,看它能夠存續、能夠踏實發展的時間有多久。”

  在由傳統製造業向文化創造方向轉型的過程中,萬事利絲綢充分意識到了數字化為絲綢産業帶來的推動力。企業自2010年起便深耕智慧技術、移動互聯、大數據分析等資訊化領域與傳統絲綢業的結合。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萬事利絲綢已經找到了一條“傳統産業+文化創意+高科技=新興産業”的轉型升級路徑,並把高新技術與數據思維貫穿于企業運營管理、生産、設計、行銷等多個環節。

  萬事利絲綢新近打造了名為“西湖一號”的人工智慧絲巾設計平臺,使每一條絲巾都可以有專屬紋樣,還可為絲巾賦詩、載入歌曲,實現專屬定制、專屬生産。而且生産效率也已大大提高,消費者下單後很快就能拿到為其量身打造的專屬産品。李建華表示,在他眼中,未來的絲綢製品設計將完全是智慧化的,AI會與人類設計師協作,更加準確地洞悉消費者的需求,實現個性化訂制。

  如今,萬事利絲綢在技術方面已處於行業內領先地位。曾經,我國絲綢産業被動依靠引進國外技術、設備,為國外品牌做廉價的貼牌加工,如今則已經可以反向輸出新技術、新品牌了。李建華説,這是中國絲綢産業崛起的標誌,我們贏得了一個好的開局。

微信圖片_20210120160347.jpg

  放眼明天,李建華對萬事利絲綢的進一步發展構想十分宏大。“萬事利絲綢會緊緊抓住做絲綢製品的這根絲,運用現代科技實施智慧化生産,創造更為出眾的産品,開闢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回報國家和社會。我們會將前沿科技和古老的絲綢文化結合在一起,讓絲綢更時尚、更藝術,也以更有創意的方式走進人們的生活,讓文化傳承,讓生活美好。”

來源:中國網    | 撰稿:中國縣域經濟報 曾慶華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中國縣域經濟報 曾慶華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