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中國網|紹興專題 > 本網聚焦 新聞詳情
歷史和現代的碰撞 新昌煙雨中鏡嶺尋三美
錢江晚報 · 史春波 | 發佈時間2020-05-11 10:24:07    

   賞美景,吃美食,住美宿,是去紹興市新昌縣鏡嶺鎮,很值得做的美事。

  特別是在細雨天。那時候人少,你可以不用爬山,就看著煙雨的山峰,江裏的漣漪,古道上的蒼苔,老屋挂下的雨簾,還有唐詩之路上的詩人們,他們行吟著詩句,如同仙境裏走來。

  但鏡嶺又是實在的,充滿了煙火味的,你再看,灶頭裏的清螄、溪魚,玻璃杯裏翻騰的青綠佛茶。

  冒著雨,我走了鏡嶺的三個村莊,它們各有特色,是小鎮美的代表。

  詩意之美

  鏡嶺鎮裏有鏡嶺村。

  像人一樣,一個好地方,應該有一個美名。鏡嶺,這個名字,就是詩意的,是山和水的匯合,像極了一首山水詩。在雨天,這種詩意就更強了。

  鏡子總讓人想到水,山嶺倒影在碧綠的水裏,像是在一面鏡子裏。現實裏的鏡嶺,就是這樣的。

  為什麼叫鏡嶺,另一種説法,是和一個人物有關。

  那是明朝嘉靖三十四年,浙東沿海遭倭寇侵擾。戚繼光臨危受命,調任浙江參將。

  據説,為了擴充兵力,他在義烏招募新兵四千余名,並親自率領奔赴沿海前線。可是,到了新昌穿岩十九峰下,士兵看到山嶺上邊,不知誰掉了金條,有的人看到,就不願意走了。

  戚繼光指著金條和士兵説:“這是我撒在地上的假金條,目的就是測試你們有沒有貪財之心。軍人以保家衛國為天職。只有不貪財,才能殺敵不惜命。”

  為了紀念戚繼光,有人稱此嶺為“金嶺”。“金”“鏡”同音,故而亦稱鏡嶺。

  對於美好的地方,人們都會給予一些傳奇色彩,真也好,假也罷,似乎也不重要。就像鏡嶺。這樣有歷史的地方,總會有很多故事。

  《新昌縣誌》載:“縣西五十里鏡嶺,為通臺溫之孔道”,“孔道”,就是必經之路。説明它的位置很重要,與嵊州、東陽、磐安二市一縣接壤,按照現在時髦的説法,它是在一條黃金旅遊線上。

  你可以想像,在唐代,詩人們衣袖寬寬,喝著酒,飲著詩,乘船而來,一路遨遊,被後人稱為唐詩之路,而到了宋明時期,詩人走的少了,更多的是販夫走卒,行經古道,經商貿易。

  古人們在煙雨裏聚集,又在煙雨裏遠去。

15891590276493352612569316436713.jpg

  市井之美

  這是一個充滿詩意和市井的山水小鎮。

  風景,是雅莊村最大的財富。穿岩十九峰就在這裡,其因赤壁丹霞峰叢壯麗而聞名遐邇,為我國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具“漓江之美,桂林之秀,雁蕩之奇”。

  背靠十九峰,村前是蜿蜒東去的澄潭江,這個村莊,自古以來就安逸地生活在開門見青山的美景裏。

  特別是煙雨天,雲霧繚繞,像是仙境。越來越多的城裏人來這裡,尋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

  這些年來,在政府的引導下,民宿,成為撬動這個村莊蛻變的資本,成為一個蓬勃的業態。

  現在,你走進村莊,可以聽到裝修改造的聲音,看到一片忙碌的景象,大家忙著把自家的房子改造成民宿。

  村民鄒梅蓮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1995年,她和張繼芳從為遊客燒點心起步,一步步將生意做大,從最簡單的賣雜貨,發展到為遊客提供農家菜服務,濃厚的農家味吸引眾多遊客光顧。

  村民們看到“吃農家菜、住農家房”也能賺錢,紛紛投身農家樂經營。

  2016年,飛龍棧道投用後,村內慕名而來投宿的散客不斷。村裏“包吃住”模式也逐步往“包吃好包住好”的模式轉變。這是一次華麗的蛻變。

  隨後,民營資本也開始不斷涌入,當地通過招商引資投資1500余萬元,雅莊村閒置的村小學搖身一變成為高端民宿隱峯麓棧。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彎碧水一條琴”,坐在這家民宿裏,看山,看水,想走也不肯走。

  隱峯麓棧的進入,為雅莊村低端民宿的轉型升級提供了一個範本。隨後,如“鯰魚效應”般,村裏五峰小舍、緣分雅莊、張小姐的小洋樓等中高端民宿接連開張。

  風景積聚了人和民宿,在這裡,你看到的是一個興旺的小鎮。

15891590277726655420518964529102.jpg

  外婆坑村有十多個民族。

  風物之美

  漫長的歷史,在鏡嶺灑下一個個古村落。它們各有特色,比如西坑古村,有著1200多年的歷史,古村裏有不少明清建築,尤其是古臺門群保存完好,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村。

  很多人去那邊,是為了尋回記憶裏的古村模樣。

  鏡嶺溪西村,也是一個有著1100多年曆史的古村落,它位於澄潭江上游。一到春天,溪西村的李花染白了山野。

  村口有著300米長的古樹群,村南緊靠著風景秀麗的螺絲山,東、西、北三面環繞著清澈的鏡嶺江,清山秀水。

  江水悠悠,清澈無私地孕育了種種江鮮。清螄和溪魚,就是其中的代表。

  因為江水太清了,這裡的魚鮮,吃起來也是非常乾淨,口齒之間,沒有一絲的泥腥味。清明前後的清螄是最好吃的,村人會結伴去摸螄,摸來就在家門口,搬把小木凳,拿出剪刀或者老虎鉗,慢條斯理地將螄的尾尖剪去。

  放進鍋裏,只需水煮,撈起來也是乾乾淨淨,就是美味。溪魚的個頭雖然不大,但肉質肥美飽滿。

  這兩種外地難得吃到的食材,構成了鏡嶺人生活的日常。灶頭裏的美食,是小鎮裏冉冉升起的煙火味。

  這些煙火味,還有自己做的豆腐皮、玉米餅、年糕胖等。

  地處大山深處的外婆坑村,曾經是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如今,外婆坑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江南民族村”,當年用於果腹的玉米餅,搖身一變成了深受遊客歡迎的網紅小吃。

  一片片金色的玉米餅,托起了村民金色的致富夢。這裡,十幾個民族和諧相聚,開發旅遊,共同奏響了致富的凱歌。

  現在,這些特色的鏡嶺味道,被集中在一個新建的特産館裏,遊客們可以輕鬆地把它們帶著回家。每一種味道裏,可以看見一個風物裏的鏡嶺。

來源:錢江晚報    | 撰稿:史春波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錢江晚報    | 撰稿:史春波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