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娛 新聞詳情
現代審美“邂逅”古音古韻:“後浪”助推非遺“出圈”
中國新聞網 · 張一辰 楊英琦 | 發佈時間2021-08-09 12:37:27    

   bb8e655b-580b-450c-a5c9-c5c12b0cb579_zsite.jpg

       圖為歌手騰格爾與西安鼓樂演奏者交流。 西安外事學院供圖

  秦箏、阮、箜篌、琵琶……潔白的布景下,一群年輕人手持古樂器、身著唐代服飾端坐其中。隨著他們撥動琴弦,內地歌手騰格爾拱手一揖,用陜西話開腔演唱……

  近日,由西安鼓樂演繹的《西安人的歌》音樂視頻在網路廣泛傳播。宛若畫中人的“唐宮仕女”們與“神似”李白的騰格爾“同框”引起網友熱議,西安鼓樂也以其獨特的音律走進了大眾的“耳朵”。

  “因為西安鼓樂以唐代音樂作為代表,所以我們採用唐代的服飾粧造,從視覺到聽覺都體現出古與今的碰撞結合,希望通過現代審美的方式給當代年輕人展現不一樣的古老樂種。”參與此次表演的樂團古琴演奏者薄鴻宇坦言。

  西安鼓樂始於漢,盛于唐,是內地迄今發現並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間器樂樂種之一。2009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其保留了唐宋以來多個歷史時期的藝術傳統,因而被稱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

  薄鴻宇認為,西安鼓樂帶著一種古今的穿越感,而正是這種難得的體驗有了“出圈”的“基因”。“歌者的演唱將歌曲中所蘊含的一種西安情結和風土人情進行了獨特的表達,再結合西安鼓樂的演奏,這對弘揚中華文化以及提升西安鼓樂知名度都具有積極意義。”

  陜西是中華民族文化發祥地,此間孕育出了很多珍貴的非遺文化。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少非遺如秦腔、西安鼓樂等均面臨著保護傳承舉步維艱、普及推廣程度不高、社會影響日漸衰退等問題。為保護陜西的文化符號,做好秦腔藝術的“活態傳承”,在2021年7月舉行的陜西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上,《陜西省秦腔藝術傳承發展條例(草案)》提請審議。

  事實上,秦腔與華陰老腔早已在各大社交平臺率先“出圈”。從歌手譚維維融合華陰老腔創作的歌曲驚艷“全網”,到畫質模糊的秦腔視頻被滿屏彈幕“全覆蓋“,曾經出現在“爺奶輩”收音機裏的曲調,不再困囿于受眾的單一性,反而隨著越來越多“後浪”的助推,在各種場合“你方唱罷我登場”。

  “我覺得西安鼓樂很神秘,剛開始學習較難進入狀態,時間久了才慢慢體會到這其中的音樂力量。”28歲的打擊樂演奏者路章偉説道,他接觸西安鼓樂已有十餘年。“我們樂團都是年輕人,我們覺得在保護傳統的同時做出一些創新,才能吸引現代的年輕人,才有利於把鼓樂更好傳承下去。”

  華陰老腔中的“搖滾屬性”、秦腔戲文裏的“懟人”特色……顯然,上述非遺項目是經過了一定的“包裝”才令年輕人品出了其中的“滋味”。

  “讓年輕人直接學習這些,他們根本接受不了。”西安大唐芙蓉園東倉鼓樂社負責人齊興峰笑言,“我們曾經的規矩是傳內不傳外,但現在早已打破了這種規矩,為了傳統文化更好傳播,通過創新吸引更多年輕人了解它,才能讓這些文化遺産真正‘活’起來。”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撰稿:張一辰 楊英琦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撰稿:張一辰 楊英琦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