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娛 新聞詳情
浙産電影《紅船》與熱播劇《覺醒年代》淵源不一般
中國網 · 錢江晚報 | 發佈時間2021-07-11 09:49:04    

   浙産電影《紅船》與熱播劇《覺醒年代》淵源不一般

  歷史的真實與藝術的再造戳中了今天的青年

  説不盡的紅船

1.png

  紅船在嘉興南湖上,劈波而行。

  作家黃亞洲在長篇小説《紅船》中,描述了它在一百年前那個夏天的樣子——

  “船走得相當平穩,船尾長櫓咿呀不停。划船的船娘柔和地扭動著腰肢,舞蹈得單調而從容。因為漫無目的,自10點多鐘客人上船起,船就一直自由自在地在湖中心兜圈子。”

  1921年,就是在這麼一條再普通不過的船上,中國共産黨誕生了。

  那一年,毛澤東28歲。28歲,也是13位“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齡。這個數字又如同一個預言:28年後的1949年,一個屬於人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當時,除了那些堅定追尋全新道路的年輕人,還有誰可以想像得出,一條小小的遊船上所能孕育的無限可能?

  時間願意證明一切。

  一百年,每一個從中走過的個體,都以自身的經歷,見證了這個國家在時間的階梯中,不停歇地向上攀登。

  今天的我們,如何獲取繼續前行的力量?不妨回望紅船駛來的方向。

  誠然,時光已是悠遠。但對於今日的青年,通過由紅船而起的文藝作品,足以將手伸向過去,與那個時代的青年雙手緊握。

  火熱7月,已經播完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史詩巨制《覺醒年代》,被很多年輕人二刷、三刷……那個波卷浪急的時代中的慷慨激昂,一次次感染並激勵著後來者。

  同時,《覺醒年代》打開了更多視線。7月9日,浙産電影《紅船》上映,因與《覺醒年代》使用了諸多相同的演員班底,《紅船》被看作《覺醒年代》的電影版,從小熒幕走向大銀幕。

  這111分鐘的電影果然不負眾望,如同《覺醒年代》,《紅船》同樣塑造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他們與今日的青年有著同樣的喜怒悲歡。

  正是藝術再造,將那些常理之中的細節呈現于我們眼前,把今天的觀眾,帶入歷史的真實。

  在南湖碧波之上的那條紅船,已經成為一種精神。

  因它的激勵,一樁樁可能,變成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歷史與現實。它們,又聯手促生了文藝創作的更多可能性,成為一部部文學作品、影視劇、舞臺藝術、美術作品……

  文藝是什麼?是對精神的致意。回望紅船起航的艱難,一路劈波斬浪的輝煌,再望向它駛往的可期未來——

  紅船不僅僅是一條船。

  總策劃鄭重、總製片楊揚、編劇黃亞洲,這是浙産電影的一次致敬

  看過電視劇《覺醒年代》後

  不妨走進電影《紅船》

  “這簡直就是電影版《覺醒年代》啊”、“毛澤東、李大釗竟然都是‘同款演員’,驚喜ing”……繼《1921》《革命者》之後,另一部建黨史詩大片《紅船》也于7月9日正式亮相大銀幕。

  僅僅上映兩天,《紅船》在微網志上引起了熱議,全新的影像風格、青春化的敘事方式、熟悉而親切的演員……有網友感嘆:“看完兩小時的電影,當時被《覺醒年代》狠狠‘種草’的感覺又回來了!”

  眾所週知,浙江是“紅船”的起航地,而《紅船》同樣是一部地道的浙産電影。它由浙江省委宣傳部指導,浙江影視集團等出品,楊揚任總製片人,葉進軍任製片人,鄭重任總策劃,黃亞洲編劇,沈東、王德慶聯合執導,並由侯京健、陳都靈、王志飛、張桐、唐國強、余少群、俞灝明、趙子琪等聯袂主演,還請來了青年偶像張哲瀚獻唱同名主題曲。

  在眾多慶祝建黨百年的獻禮影視劇中,電影《紅船》的特色是什麼?我們跟《紅船》的幾位主創聊了聊。

2.png

  換一條主線來創作

  鄭重是電影《紅船》的總策劃和監製,至今他還記得,第一次跟演員侯京健聊劇本時,才得知對方剛剛拍完《覺醒年代》,演的也是毛澤東,“一方面是巧合,另一方面也説明大家有著相同的眼光。”

  當時剛立項沒幾天,鄭重就跟製片人葉進軍列出了好幾套演員方案,標準只有兩個:一、演技必須線上;二、跟歷史人物必須相像。

  按照這兩個標準去選演員,很快又找到了李大釗最適合的扮演者——張桐,巧了,又是《覺醒年代》“同款李大釗”。

  難怪有《覺醒年代》迷們,在電影院裏看《紅船》的時候,還會發朋友圈細緻對比造型,“嗯,頭髮好像比電視劇里長一點”、“這件長衫好像料子更挺括”。

  不過,如果只是陣容相近,還遠談不上“電影版《覺醒年代》”,兩者最重要的一點“不謀而合”,就是沒有泛泛地去講歷史,而是真正做到了“以人帶史”,從人的角度去剖析、去講述。

  大家看到的,是在雪地裏脆弱無助的毛澤東、是在監獄裏桀驁不馴的陳獨秀、是自掏腰包請吃火鍋的李大釗……這些歷史上的大咖,不再是課本裏的名字,而成了有性情、有血肉、接地氣的革命先驅。

  先期上映的電影《1921》和《革命者》,一部從李達的視角展開,一部重點講了李大釗的事跡,《覺醒年代》則是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三個主角“並線走”,而電影《紅船》選擇了從毛澤東的視角展開,講述了青年時代的他從迷茫到覺醒,再到蛻變的成長過程。

  編劇黃亞洲,30年前就寫了電影《開天闢地》的本子,“那次是史詩式+全景式的,還分了上下集。30年過去了,年輕觀眾的觀影習慣也發生了很大改變,我一直在思索,這次到底要怎麼寫?”

  最終,黃亞洲決定,以毛澤東為主線來創作。一方面,之前跟建黨相關的所有電影,還未有過這個角度;另一方面,100年前的毛澤東正好是28歲,從五四運動到建黨,那幾年裏他的求索過程有典型性。

  “最早口頭上喊著德先生、賽先生,後來到北京參加“驅張運動”,碰了很多釘子,痛苦而迷茫。再後來遇見李大釗、陳獨秀,看了《共産黨宣言》,毛澤東其實是一步一步理解並實踐馬克思主義的。”黃亞洲説。

  按照總製片人楊揚的説法,跟著《紅船》的劇情,年輕人會發現,再偉大的人物,也有著普通人的情感,也有過抉擇上的痛苦,甚至並不是一開始就找到了“我為之奮鬥的道路”,“這恰恰是最能引發共鳴的點。”

  新的角度,新的拍法,相比于電視劇《覺醒年代》和其他紅色電影,《紅船》自然對演員也提出了不一樣的要求。

  侯京健説,電視劇有幾十集,所以每集只需要給出“單一的表達”,但電影不同,你的每句臺詞、每個表情必須更豐富,“要留出‘承上啟下’的伏筆。”

  同樣“驅張運動”失敗後,李大釗安慰毛澤東那場戲,《覺醒年代》裏侯京健只需要演出傾聽,以及對李大釗的崇拜感;但在《紅船》裏,還不夠,一場戲要演出跟李大釗的交流、溝通甚至摩擦,言詞和表情還得為下一場戲留伏筆,讓觀眾看懂“毛澤東已經知道要怎麼做了”,“某種程度上來説,(演)電影的難度要更大。”侯京健説。

2.jpg

  敬畏之心和工匠精神

  從拍攝到上映,但凡跟人聊起《紅船》,製片人葉進軍用的最多的兩個詞,就是“敬畏之心”和“工匠精神”。

  整部《紅船》,僅角色演員就有60多人,特約演員80多人,群眾演員更是多達8000人次。

  第一次去車墩探班的時候,黃亞洲就被30000多平米用來搭景的攝影棚驚到了,搭景前前後後大概用了600多個工人。

  那次,正好要拍一場戲,就是李大釗請陳獨秀吃飯,吃完要掩護他逃出北京。黃亞洲到現場一看,傻眼了,不是就吃頓飯的戲麼,怎麼還專門搭了一個飯店,為了飯店的真實感,又專門搭了半條北京老街的景,旁邊像模像樣還有好幾個店舖。在電影《紅船》的拍攝過程中,這只是“基本操作”。

  影片裏需要用到“印刷出第一本《共産黨宣言》”的印刷機,劇組想盡各種辦法,在青島找到了有歷史感的老式印刷機,一連購買了好幾臺,並專門從青島運到上海車墩現場。

  為了讓“一大”會議儘量真實,劇組還花了鉅額成本,請來全國最好的木工師傅,現做了一條1:1.2的大型“紅船”,甚至連船窗上的雕花都復刻得一模一樣。

  侯京健回憶,雖然外面是綠幕,但等到坐進船裏,真正就感覺自己置身於百年前的南湖上,“拍的時候,當大家高喊起‘中國萬歲,共産黨萬歲’,每個人都眼含熱淚,這種氣氛的營造太重要了!”

  戲拍完了,這條“紅船”大家都捨不得拆,後來索性送給了嘉興南湖區,擺在南湖畔的胥山遺址公園裏。

  敬畏之心和工匠精神,同樣體現在演員身上。鄭重説,每個人似乎都被百年前革命先驅的信仰所感染,憋著一股子勁,想要給出最完美的致敬。

  《紅船》開拍的時候,正好是冬天,偏偏要拍夏天的戲,但這一張口就全是哈氣啊,怎麼辦?每個演員嘴裏,都含上冰塊,暫時給口腔降溫。據侯京健回憶,等到要講臺詞的時候,嘴都是麻的,要努力控制才能利索起來。而且大冬天冰水喝到肚子裏,“很容易肚子疼”。

  還有幾場冬天的遊行戲,得用造雪機“打雪”,面對漫天飛舞的泡沫和棉絮,很多演員一説臺詞,就會嗆到鼻子和嘴裏,造成呼吸不暢,但大家最終還是克服了困難。

  細心的觀眾會發現,電影《紅船》的開頭和結尾,結合畫外音和鏡頭畫面,讓兩個百年形成了巧妙呼應。對當下的我們來説,也有著特殊的投射意義。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錢江晚報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錢江晚報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