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曝光臺 新聞詳情
近半年網課網遊網路打賞遭200多萬條網友"吐槽"
經濟日報 · 記者 佘穎 | 發佈時間2020-06-21 21:31:08    

   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1月1日至5月26日,共監測到有關網課、網遊和網路打賞等輿情資訊2072233條。其中網遊的負面輿情佔比最高,達到53.49%;其次是網路打賞輿情資訊,負面輿情佔比40.69%;網課的負面輿情佔33.75%,佔比同樣不低。

  還有一些直播平臺甚至打著免費教育的幌子推廣網路遊戲,近期,虎牙、鬥魚等直播平臺就被爆出借“免費網課”向學生推廣網遊。
  近半年時間,媒體和用戶“吐槽”超過200多萬條,網課、網遊、網路打賞為啥糾紛頻發?
  網課退費糾紛佔比超過一半
  在352259條負面網課資訊中,退費糾紛186432條,佔比52.92%;其次是對於服務品質的吐槽,佔比15.24%;再就是家長最擔心的關門跑路47353條,佔比13.44%。記者查詢黑貓投訴也發現,關於網課退費的投訴高達984件。
  “總的來説,疫情期間的網課問題主要集中在校外培訓方面。”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表示,輿情資訊説明,受疫情等多種因素疊加影響,校外教育培訓的負面輿情資訊明顯增多。除了以往的虛假宣傳、教育品質不達標、上課效果不滿意等問題,受疫情影響還增加了變更上課形式、變更上課時間,甚至變更上課老師等問題。無論解除合同還是變更合同,最後都會涉及退費問題。所以從輿情數據來看,網課的退費糾紛輿情資訊最多,超過網課輿情資訊總量的一半。
  與校外培訓相比,學校課程的負面輿情相對較少。除了部分上課軟體使用不便、網速不穩定以及網上用眼時間過長等問題,還有個別上課軟體的頁面或入口連結,存在誤導學生進入網路遊戲或直播打賞的情況,給學生的正常學習和身心發展帶來安全隱患。
  陳音江認為,規範校外培訓問題,關鍵是要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明確有關監管部門的監管責任,真正把對校外培訓問題的監督管理落到實處,讓教育培訓行業既能在審慎包容的政策環境中快速成長,又能在誠信守法的經營軌道上規範發展。同時,學校在使用直播軟體開展遠端教學時,也要把好上課軟體的安全關,確保上課軟體操作便捷、使用安全,同時避免網課時間太長,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身心健康。
  沉迷遊戲和誘導充值問題嚴重
  今年4月,湖南嶽陽消委會在全國消委會系統微信群內緊急向深圳市消委會請求支援:轄區年過6旬的高大爺是低保家庭,夫妻兩人靠打零工謀生,唯一的兒子離異後身患鼻咽癌,長期住院治療,其3個孩子全靠二老撫養。
  沒想到,從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高大爺14歲上初中二年級的孫子上網課期間,在家長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使用奶奶的手機充值網路遊戲,充值200多次,充值金額高達44000余元,其中大部分充值給了騰訊公司《王者榮耀》等遊戲。在深圳市消委會的介入下,騰訊公司退回了33546.92元。
  上網課的同時玩網遊並非個例。江蘇南通的陳女士因孩子的這種行為,與某平臺發生退費糾紛。上七年級的孩子將3萬餘元轉給了某直播平臺,用於購買遊戲裝備和打賞。這段時間以來,孩子用她的手機上網課,卻借機在直播平臺上消費。
  輿情數據顯示,退費糾紛已成為網路遊戲的主要問題,在423487條負面網遊資訊中,退費糾紛163448條,佔比38.60%,已佔到整個網遊負面輿情的近四成。其次是沉迷遊戲、封號扣費、誘導充值和詐騙陷阱等問題。
  網路上,關於未成年人遊戲退費糾紛的報道屢見不鮮。江蘇省消保委今年4月發佈的《未成年人遊戲充值、直播打賞調查報告》指出,針對9款手機遊戲APP的調查發現,3款手機遊戲遊客模式可以直接充值;9款遊戲均可通過其他賬號登錄,實名認證流於形式;4款遊戲未成年人實名認證後充值額度不受限;未成年人充值退款流程複雜,僅2款遊戲退款成功。
  如果説成年人遇到的網遊問題,可以通過依法維權來解決,那麼未成年人網遊問題確實更應該引起社會的足夠重視。未成年人的自我約束能力弱,無論是學校的課程作業,還是校外的教育培訓輔導班,一般都會使用到網路電子設備,再加上部分網遊企業只顧追求經濟利益,忽略自身社會責任,有的甚至故意誘導未成年人反覆充值,給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留下隱患。
  陳音江建議,要規範和督促網遊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誠信守法經營,主動採取遊戲分級、實名認證、人臉識別認證等有效措施,限制未成年人充值額度和登錄時長,尤其是不要打著免費教育的幌子推廣網路遊戲,同時儘量簡化退費流程,依法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網路打賞成為糾紛高發地帶
  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最新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直播用戶規模達5.60億,即我國40%的人、62%的網民都是直播用戶。除了以往的演唱會直播、真人秀直播、遊戲直播、體育直播,目前各種學習、消費、泛娛樂等日常生活場景直播越來越多。
  特別是疫情期間,看網路直播的人增多,網路打賞也隨之成為糾紛高發地帶。在96324條負面網路打賞資訊中,涉及誘導打賞48776條,佔比50.64%;衝動打賞14726條,佔比15.29%;內容低俗7851條,佔比8.15%;詐騙陷阱5389條,佔比5.59%;退費糾紛12579條,佔比13.06%。
  某平臺在直播頁面上有顯著提醒,提示禁止誘導打賞。但是從用戶的投訴舉報來看,誘導打賞並沒有得到很好遏制。
  據記者了解,目前大多數直播軟體都設置了打賞功能,用戶可通過綁定微信或支付寶等方式購買平臺提供的禮物送給正在直播的主播。有的直播平臺甚至需要用戶購買虛擬貨幣才能觀看直播。不少網友為自己喜歡的主播一擲千金。有的未成年學生趁家長不注意偷偷花數萬元打賞心儀主播等新聞屢見不鮮。
  但目前有關網路直播的監管,僅停留在對直播內容的審核和治理方面,如查處網路直播過程中出現價值導向錯誤、低俗淫穢色情、封建迷信等內容,而在未成年人衝動或非理性打賞方面,仍然缺乏有效引導和規範應對。有的直播平臺雖然在充值協議中規定,年滿18周歲或已年滿16周歲且依靠自己勞動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用戶才能打賞,但在實際操作中,用戶只要綁定移動支付方式就可以充值打賞,根本不需要實名認證和身份核實。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發佈的指導意見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未經其監護人同意,參與網遊或直播打賞支出與其年齡、智力不相適應的款項,監護人請求返還款項的應予支援。這對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邁出了積極一步。但從長遠來看,還是要努力提升網課效率,並在網課與網遊之間設置“防火牆”,通過嚴格審核用戶身份、限制未成年人充值打賞以及控制登錄時長等手段,從根源上解決未成年人沉迷網遊和盲目打賞問題。

來源:經濟日報    | 撰稿:記者 佘穎    | 責編:段九君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經濟日報    | 撰稿:記者 佘穎    | 責編:段九君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