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提出“建立健全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決策部署15週年。2004年初,習近平同志親自主持開展省委、省政府領導重點調研課題“建立健全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研究;5月,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提出“努力形成為民辦實事的長效機制”;6月,習近平同志到湖州開展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調研;10月23日,省委正式下發《關於建立健全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建立健全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是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動實踐和重要源泉,我們要把這一機制堅持不懈抓下去,奮力推進新時代為民辦實事新實踐,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立健全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動實踐和重要源泉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是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探索。進入新世紀,浙江面臨著“成長的煩惱”。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浙江GDP連續多年保持高速增長,但也帶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另一方面,教育、醫療、文化、環保等民生事業發展相對滯後,政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能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需要,一些偏遠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發展面貌亟待改善,低收入農戶脫貧攻堅任務艱巨。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習近平同志堅持問題導向,創造性提出“建立健全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作為我省率先踐行新發展理念、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一招。它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都是十分重大的,影響是深遠的。它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民本思想的繼承和發揚,是對馬克思主義民生觀的堅持和發展,更重要的是,它為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以實際行動彰顯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強調“為民辦實事”,堅守的是共産黨人的初心與使命
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時就指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千方百計為人民謀利益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這個意義上説,黨和政府的所有工作都屬於為民辦實事的範疇。”他強調要牢固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思想,做人民群眾的貼心人;拎著“烏紗帽”為民幹事;不求“官”有多大,但求無愧於民;樹政績的根本目的是為民謀利益;當幹部的,要真正在思想上解決“入黨為什麼,當官做什麼,身後留什麼”的問題。
強調“民呼我應”,彰顯的是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
習近平同志指出,建立健全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他説,以人為本,就是以作為歷史主體的人民群眾的需要為本,要時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始終把群眾利益作為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的依據。他還強調,群眾中蘊藏著巨大的智慧和力量,要使廣大人民群眾真正成為現代文明成果的創造者和享有者。15年來,我們始終堅持“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將人民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將人民群眾的訴求作為辦實事的依據。從民生項目徵集的集思廣益到實施過程中的全民參與,再到績效評價的“讓人民評判、讓人民滿意”,這種工作方式使得實事項目更加具有針對性,能夠精準回應老百姓普遍關心的問題,也更能獲得群眾的認可和配合。也正是這種對群眾訴求的整體性、系統性響應機制以及“民呼我應”“群眾點題”的工作格局,催生了“最多跑一次”改革。可以説,為民辦實事,始終關注的是人本身的發展,強調尊重人、依靠人、為了人,是唯物史觀關於人民主體地位的基本原理在社會主義民生實踐中的運用與發展。
強調“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點”,體現的是共用發展的理念
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時就特別重視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認為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環節。他提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強調要做長欠發達地區這塊“短板”,使全省各個地區的人民共用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我們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點構建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就是貫徹落實共用發展理念,有效解決城鄉、區域之間公共服務供給不平衡問題,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營造公平的環境和條件。習近平同志由此還創造性地提出“大平安”的理念,把民生之安作為社會平安的重要部分和先行條件,在實踐中換來了全省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普遍提升。
強調“重在落實貴在堅持”,秉持的是善作善成的務實作風
習近平同志指出,抓而不實,等於白抓;凡是為民造福的事一定要千方百計辦好;要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的態度,抓實做細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每項工作,努力辦實每件事、贏得萬人心。我們始終堅持構建長效化、制度化的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強調為民辦實事不能停留在口號和一般要求上,更不能打著“為民”的旗號,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忽視解決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具體事情。在制度設計上,突出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持之以恒,努力促進需要與可能相匹配,使民生改善始終與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相協調,這種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態度,也是符合浙江發展實際的必然選擇。
總的來看,15年來,我們在為民辦實事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政策理念,形成的“人民群眾點單”的服務模式、以人民群眾滿意度為價值導向的政績考核體系、以加大民生領域投入為主要方向的普惠性財政支出結構,都從不同維度,對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進行了生動詮釋。總結為民辦實事給浙江人民帶來的變化和實惠,能讓我們更加深刻地感悟到習近平總書記深摯的為民情懷,也更加敬佩他的理論智慧與實踐勇氣,進一步激勵我們更多地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謀福事。
浙江15年為民辦實事的成功實踐,關鍵在於旨在為民、重在辦事、成于務實
群眾想什麼,我們就幹什麼。15年來,我們持續不斷推進為民辦實事工程,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18年底,省一級累計實施了127項大的民生實事工程,其中就業再就業10項、社會保障14項、醫療衛生12項、基礎設施14項、城鄉住房11項、生態環境14項、扶貧開發11項、科教文化13項、權益保障14項、社會穩定14項。實施主體由省市政府逐漸向縣鄉拓展,僅2019年省市縣三級就推出民生實事1085件。我們堅持每年全省財政支出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用於民生,2004年至2018年,全省累計民生支出44148億元,佔總財政支出的72%,其中2018年民生支出為2004年的9.5倍;民生支出額年均增長16.2%,增幅高於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2個百分點。我們在民生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可以用五個情況來形容。
居民收入指標既“高”又“低”
“高”的是不管經濟形勢如何困難複雜,浙江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年保持省(區)最高;“低”的是城鄉居民收入倍差從2.43縮小至2.04,始終列于省(區)最低。
群眾辦事大道至簡
經過深入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目前省市縣三級超過九成事項實現了“最多跑一次”,浙江以政府勤做事、數據多跑路來換取群眾少跑腿甚至不跑腿,充分體現了幹部的“公僕”身份和人民的“主人”地位。
民生事項具體而微
為民辦實事涵蓋的是就業再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城鄉住房、生態環境、扶貧開發、科教文化、權益保障、社會穩定十大領域,但解決問題的落腳點更多放在了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柴米油鹽、衣食住行、安危冷暖、生老病死等具體“小事”上。
生態建設優升劣消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浙江率先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等,環境品質持續改善,“水十條”“氣十條”考核優秀,經濟生態系統生産總值、綜合實力與綠色發展水準位居全國前列;全省劣V類斷面水質全部消除。
社會改革破舊立新
我們陸續推進一批民生“含金量”很高的改革,使之更親民、更惠民。教育領域率先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公辦義務教育學校“零擇校”、隨遷子女就地參加高考升學;人力社保領域率先建立城鄉統一的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和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推行“浙江無欠薪”;醫藥衛生領域率先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文化領域率先實施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行動計劃;公共安全領域率先建設“三治融合”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發佈“平安浙江指數”等。
回顧總結15年的實踐,關鍵還是我們完善和落實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把握住了“旨在為民、重在辦事、成于務實”的精神實質。這是2006年底習近平同志在杭州調研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時的講話要旨,後來《之江新語》欄目連續發文三篇,標題分別為“為民辦實事旨在為民”“為民辦實事重在辦事”“為民辦實事成于務實”,實際是對我省建立健全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實踐經驗的很好總結。
第一個關鍵詞,旨在為民,就是始終突出為民辦實事對像是“民”
著重建立健全民情反映和民主決策機制,把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情於民,做到讓人民群眾參與、讓人民群眾做主、讓人民群眾受益、讓人民群眾滿意,使群眾成為主體。比如打造農村幹部群眾“用得來、用得著、喜歡用”的村情民意資訊網;實施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形成“群眾提、代表定、政府辦、人大評”的機制,從“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民生實事項目從群眾中徵集上來,隨著群眾需求的變化,每年涉及十大領域的具體實事內容也在變化。比如2005年以就業再就業、醫療衛生、城鄉住房、科教文化等為主,2014年推進城市交通治堵,2016年加大霧霾治理、加快電商服務網路建設,2017年推進城鄉垃圾分類,2018年推進“廁所革命”等。
第二個關鍵詞,重在辦事,就是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聚焦聚力解決民生熱點問題,建立健全責任落實和投入保障機制
從提出責任要求到建立責任體系,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具體到人的責任體系;從財政一元保障到撬動社會力量多元投入,以市場化手段破解民生投入難題,形成“想辦事、能辦事、辦成事”的良好氛圍。
第三個關鍵詞,成于務實,就是注重抓落實,確保實事見實效
建立健全督察考評機制,從“自彈自唱”到“政府做百姓評”,進一步提高了民生實事的開放性、回應性和實效性。民生實事覆蓋了所有人群,內容涉及民生全域,群眾的感受也是實實在在的。省統計局調查顯示,2014年至2018年,城鄉居民對省政府民生實事滿意率逐年提高,分別為85.9%、89%、90.1%、94.2%和95.5%。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連續六年委託省委政研室開展的民生入戶調查情況看,2013年至2018年,城鄉居民樣本家庭對政府服務的滿意度分別達到91.5%、93.5%、93%、94.5%、96.8%、98.2%,尤其在2017年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後,分值更是實現高位躍升。這些高滿意度讓人感到欣慰,説明為民辦實事得到了群眾的認可。
新時代堅持和完善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要在“實效”“長效”上再發力
2004年,習近平同志在湖州調研時就指出,為民辦實事,要根據群眾需求的新變化、新特點,不斷拓展實事領域,豐富實事內容,細化實事項目,努力提高為民辦實事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這為我們堅持和完善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提供了根本遵循。當前,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民生關切和訴求也呈現一些新特點。從我省來看,可以用“三個轉變”來概括:
■一是由“數量”向“品質”轉變。民生服務供需矛盾由“數量短缺型”向“優質不足型”轉變,對更好的教育、醫療、就業服務及居住環境品質等需求日益增長。
■二是由“傳統”向“新型”轉變。隨著發展階段的轉變,新經濟、新技術、新産業、新模式不斷催生新的民生需求,如對智慧醫療、智慧養老等智慧服務的需求增加,對運用網際網路和大數據等新的手段促進自身更好發展、實現美好生活願望更加迫切。
■三是由“物質”向“精神”轉變。群眾不僅對物質生活提出更高要求,更注重精神享受,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日益增長。特別關注具有主觀色彩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民生感受”,不僅期盼對民生實事帶來的現實改善有更好的體驗感與更高的滿意度,同時希望對未來形成穩定的心理預期。
民生關切點的這些變化,對我們民生服務精準供給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調適群眾實際需求與實事效果之間的偏差,如何科學研判民生需求、有效解決公共服務結構性失衡和民生保障可持續性不強等問題,都成為下一步難啃的“硬骨頭”。
怎樣才能啃下這些“硬骨頭”呢?我覺得,關鍵還要從“實效”“長效”上下功夫。這既是習近平同志當年對健全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提出的要求,也是推進新時代為民辦實事新實踐必須始終堅持的關鍵所在。在具體工作中,有四個方面需要再發力:
聚焦熱點難點再發力
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順應當前民生關切點的“三個轉變”,我們既要時刻關注就業再就業、社會保障、困難救助、醫療健康、教育均衡等基礎性民生重點,做好提升品質的文章;又要著眼群眾精神享受的需要,關注群眾長期呼籲而未圓滿解決的空氣品質、環境衛生、交通擁堵、安全生産等方面的民生痛點,切實解決好農村家宴服務中心、垃圾分類、老小區加裝電梯等民生“關鍵小事”,著力提升群眾獲得感、體驗感和滿意度;更要聚焦新時代新經濟新技術催生的新需求,排出一批新的實事項目,加快智慧化産品與服務的供給,更好地實現群眾的美好生活新期望。
強化實事辦實再發力
實事要辦好、好事要辦實,務必做一件成一件。要積極探索並掌握為民辦實事的規律,堅持具體抓、抓具體,抓住不放,一抓到底。建立民生實事動態跟蹤機制,適時開展“回頭看”,不斷優化項目實施,實現民生實事“螺旋式”落地。特別要從幹部群眾的主觀感知和可量化的統計指標等多維度評判民生實事項目,真正把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上。
完善長效機制再發力
制度是帶根本性的。習近平同志曾告誡我們,要使為民辦實事工作長期堅持下去並不斷深化提高,關鍵在於把制度建設貫穿到實事項目選擇、決策、實施和督察考核等各個環節,形成一套比較完善的工作運作機制。要進一步完善徵集篩選、科學決策、群眾參與、民意溝通、風險預警、資金保障和績效評估等制度。當前特別要結合基層治理創新和“三服務”活動,把調查研究作為聯繫群眾、為民辦事的過程,進一步創新民情反映機制,用好全科網格、社會風險預警等資訊化平臺,利用大數據分析民生服務的痛點難點,進一步完善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確保實事項目成為民心項目,實現共建共用。
深化改革創新再發力
改革是“關鍵一招”。要通過改革攻克民生硬骨頭,尤其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引領撬動各方面各領域改革取得積極進展,不斷增強抓改革落實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特別要創新人性化的公共服務體系,圍繞群眾全生命週期“一件事”,推動群眾實現從出生、上學、就業、就醫、婚育、置業、退休、養老到身後等重要階段辦事更方便,最大程度釋放改革紅利,促更好發展、惠更多民生。
(摘自中共浙江省委書記車俊在省委“建立健全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15週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來源:今日浙江雜誌 | 撰稿: | 責編:王以茸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今日浙江雜誌 | 撰稿: | 責編:王以茸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