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曝光臺 新聞詳情
車俊:推動改革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今日浙江》雜誌 · | 發佈時間2019-08-08 09:09:27    

   

微信圖片_20190807094940.png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指出,要堅持通過深化改革來破難題、解新題,加快改革創新,推動任務落實,強化制度整合,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增強應對挑戰、抵禦風險能力。

 
  當前,我省改革發展形勢正處於深刻變化之中,外部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改革工作也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我們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效果導向,因勢利導、統籌謀劃、精準施策,在改革攻堅克難中出實招、出硬招,推動“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縱深發展,推動改革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聚焦關係經濟發展全局的改革,著力解決高品質發展中的突出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從資源小省躍居為經濟大省,靠的就是推進改革開放,充分釋放市場活力和全社會創造力。新時代,浙江要在高品質發展中走在前列,更需要以有力有效的改革舉措,支撐經濟運作的穩、帶動品質效益的升,增創“市場有效、政府有為、企業有利、百姓受益”的體制機制新優勢。
 
  進一步推出對接服務國家戰略佈局的改革舉措。
 
  服務“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是浙江的使命所在、責任所在、活力所在。要以“一帶一路”為統領,爭取自貿區賦權擴區,推進海港、陸港、空港、資訊港“四港”聯動發展,加快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研究出臺和落實一批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改革舉措,在跨省毗鄰地區一體化合作、産業創新平臺合作共建、政務服務“跨省通辦”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進一步推出應對突出風險挑戰的改革舉措。
 
  當前,傳統競爭優勢減弱等問題,給我省經濟發展帶來了不小的風險和挑戰。戰勝這些風險挑戰,唯有改革攻堅。特別是面對中美經貿摩擦的不確定性和長期性,以及對科技、産業、就業等領域産生的次生影響,必須樹立未雨綢繆的意識,加快建立有效的監測預警管理系統,做好壓力測試和應急響應,形成多方案可選、多部門協同、省市縣聯動的工作體系。要加大對相關企業的支援力度,在助力企業攻關“卡脖子”技術、支援外貿企業開拓國內市場、加強資源要素保障等方面出臺更有含金量的政策。
 
  進一步推出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改革舉措。
 
  國有經濟優,民營經濟活,多種所有制經濟相得益彰、共同發展,是我省的一大優勢。
 
  ■ 要不斷做大這一優勢,就必須持續深化市場取向改革,讓無形之手、有形之手各司其職,國資民資外資各顯神通,唱響合奏曲,釋放新動能。
 
  ■ 要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充分發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功能,紮實推進國有企業混改、整合重組、資産證券化,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讓國有企業成為新時代改革發展的排頭兵。
 
  ■ 要創新招商引資機制,加大高品質外資引進力度,在推動央企合作方面邁出更大步伐。
 
  ■ 要積極推廣溫州新時代“兩個健康”先行區、台州小微金改等經驗做法,完善支援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機制,打好減負降本、融資暢通、企業幫扶等組合拳,並積極以立法的形式,把改革成果固化下來、上升為法律。
 
  ■ 要聚焦打造營商環境最優省,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要求,激發市場活力,挖掘市場潛力,增強市場主體競爭力。推進優化營商環境“10+N”行動,一方面盯著企業開辦、獲得信貸、納稅、執行合同等營商環境主要指標,對標國際國內領先水準,在壓縮時間、精簡環節、減少材料方面持續發力;另一方面盯著企業的切身感受,建立起規則公開透明、監管公平公正、依法保護企業合法權益的制度體系,更多地以企業承諾替代政府審批,以制度標準替代自由裁量,真正讓企業辦事“不求人”。
 
  ■ 要把天然氣體制改革作為惠民利企和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舉措,有力保障供給,下決心降低價格,更好地滿足企業和群眾用氣需求。
 
  聚焦涉及重大制度創新的改革,著力解決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中的短板問題
 
  改革總是與制度創新相伴而行、相輔相成,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作有效的制度體系,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數字革命的大背景下,推動各領域治理工作的數字化轉型是時代潮流和大勢所趨,也是改革攻堅和制度創新的重要著力點。浙江在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數字化轉型上見事早、決策早、啟動早,走在全國前頭。我們要乘勢而上,以更大力度推動數字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讓“數字化轉型”成為浙江改革一張新的金名片。
 
  繼續加快政府數字化轉型。
 
  大力推進“網際網路+放管服”,優化和推廣“浙裏辦”“浙政釘”,全力打造“掌上辦事之省”“掌上辦公之省”,加快實現“跑一次是底線、一次不用跑是常態、跑多次是例外”。尤其在推進機關內部“最多跑一次”改革中,要依託“浙政釘”平臺,推動各單位辦公系統整合對接,實現辦文辦會辦事、督察督辦、後勤管理等數字化應用。
 
  全面鋪開各領域治理工作的數字化轉型。
 
  大力實施城市大腦、電子發票、無感支付、電子身份證等一批標誌性項目,變盆景為全景,形成體現浙江特色的數字化轉型新模式、新方案。
 
  ■ 在城市治理領域,推廣杭州“城市大腦”建設經驗,打造匯集各類資訊的城市智慧中樞,在態勢感知、資源配置、決策指揮、預測預警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 在社會治理領域,在加快系統整合、數據共用的基礎上,推動各地綜治中心、訴訟服務中心、矛盾糾紛調解中心等整合為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實現矛盾糾紛化解“最多跑一地”。
 
  聚焦提升群眾獲得感的改革,著力解決群眾牽腸挂肚的問題
 
  人民群眾有沒有獲得感、有多少獲得感,是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標準。我省“最多跑一次”改革之所以能取得重大成果,根本原因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開門搞改革,讓群眾成為改革的監督者、推動者、受益者。當前,“最多跑一次”改革正在向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領域持續延伸覆蓋。要堅持把群眾牽腸挂肚的問題,把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作為改革的指向、攻堅的重點,精準聚焦、靶向發力,不斷提高群眾的改革獲得感。
 
  針對群眾辦事的煩點攻堅。
 
  要加快推進辦事事項迭代升級、流程再造,推動辦事由“手動”上網代替“腳動”跑路。省委改革辦要牽頭編制“一件事”辦事指南,深入推進減事項、減環節、減材料、減次數、減時間、減費用,加快實現群眾和企業“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省大數據局要大力推進“一件事”數據流程的整合優化,在政務服務網、“浙裏辦”APP等平臺設置“一件事”主題套餐,加快推進“網上辦、掌上辦、一證辦”。
 
  找準群眾感受明顯的突破點攻堅。
 
  要推動“最多跑一次”改革向高頻服務事項、人流密集場所聚焦,努力辦成一批順民意、聚民心的大事要事,讓群眾有更多看得見、摸得著、感受明顯的改革獲得感。要把推動杭州火車東站服務大提升作為“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公共場所延伸擴面的當頭炮,省委改革辦統籌協調,杭州市擔起屬地責任,省級有關部門積極配合,合力打造最快捷、最民生、最智慧、最國際、最杭州的“未來樞紐”。積極推動“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全省火車站、汽車站、機場、碼頭、地鐵站等交通設施延伸,向體育館、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文化館、紀念館等文化場館延伸,向居民小區、校園、醫院、商場、景區等一切群眾有需求的地方延伸,讓“最多跑一次”改革帶著溫度延伸擴面、落地生根。
 
  聚焦民生領域的熱點攻堅。
 
  ■ 要從群眾反映集中的民生問題中、從政府民生實事項目中,發現需要改革攻堅的熱點民生事項,以“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和方法創新模式、完善機制、形成長效。
 
  ■ 要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抓緊謀劃和行動,堅持因地制宜、效果導向,充分調動居民、企業、政府在垃圾分類工作中的積極性,努力推動我省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走在前列。
 
  ■ 要把老舊小區改造作為給群眾“發紅包”的惠民工程和拉動投資的發展工程,加大小區環境整治力度,積極探索普遍認可的老舊小區加裝電梯、配建停車設施新模式,加快發展居家養老、托幼、醫療、助餐、保潔等配套服務,並在優化審批流程、創新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等方面加大力度。
 
  當前,我省改革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是:改革推進在部門間、區域間、層級間還不夠平衡,有的改革落實不夠到位,有的改革工作人員配備不足,有的專項小組作用發揮有待進一步加強,等等。
 
  我們要以中央改革辦改革督察為契機,做長長板、補齊短板,推動我省改革工作全環節全鏈條大提升,重點跑好兩個“一公里”:
 
  ■ 一要跑好“最先一公里”。在改革頂層設計環節,敢於破題、善於解題,抓實問題、開對藥方,使每一條改革舉措都內涵清楚、指向明確、解決問題。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深改組和深改委會議審議通過並需要我省貫徹落實的文件,都要逐一明確牽頭單位,嚴格時間節點,保證品質、加快出臺。
 
  ■ 二要跑好“最後一公里”。落實不到位,一切都是零。要強化改革的實效評估,既看單項改革執行落實情況,也統籌考慮相關制度的整合效果,及時發現改革推進中變通走樣、誇大吹牛、慢落實不落實等問題,拿起督察考評的利器,以督促改、以改增效。要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深入開展“三服務”活動,抓好改革專題調研,對於存在“中梗阻”問題的改革項目,逐一研究、督促整改,加快讓改革的藍圖變成現實,以更好地促進經濟高品質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大局。
 
  (摘自中共浙江省委書記車俊在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的講話)

 

來源:《今日浙江》雜誌    | 撰稿:    | 責編:林雙桑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今日浙江》雜誌    | 撰稿:    | 責編:林雙桑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