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私人收藏到公開展示,最近十多年來,衢州涌現出一批大大小小的民辦博物館。儘管關關停停,但一路走來,各種主題的民辦博物館作為地域文化的民間講述者,讓南孔文化百花齊放,對充實南孔文化內涵、壯大南孔文化根脈起到了積極作用。
崛起民間力量
古椅、古桌、茶壺等有序擺放的老物件,讓衢江區鄉愁民俗文化藝術館內洋溢著一股濃厚的傳統生活氣息。去年12月,該藝術館獲得了衢江區民政局和區文旅體局民辦博物館備案登記,成為衢江區第一家老物件展示館。
衢江區鄉愁民俗文化藝術館
藝術館負責人江向東説,歲月雖逝,鄉愁和民俗不會散去,仍舊濃縮在老物件中。假如遊客走進鄉愁民俗博物館後想到的是衢州的人文歷史,那麼辦館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在衢州,經文物、民政部門依法備案登記的非國有博物館已有先例,就是衢州市雅趣黃蠟石博物館。
“當時辦博物館的初衷,是為了宣傳衢州的黃蠟石文化。博物館就是一個文化載體,可以讓遊客了解衢州。”創辦人張巨清介紹,博物館運營4年來,都是免費對遊客開放。
傳播南孔文化
相對於官方博物館的“大而全”,民辦博物館常常是“小而美”。
珍藏于雅趣黃蠟石博物館的衢州黃蠟石、黃玉,地處錢江源頭,玉化程度高,玉質通透、溫潤、純凈。“一塊衢州黃蠟石,就是講述衢州特殊的地質背景、山水環境和人文風情的最好載體。”張巨清説。
除了物化的博物館,近幾年,一些非遺項目也以辦館展示的形式走進大眾視野。
常山武當太乙拳傳承人左琦收徒儀式
在常山老街馬車弄,常山武當太乙拳傳承人左琦用當地政府免費提供的徐氏宗祠作為展示場館。
“武當太乙拳要傳承下去,不能僅僅‘守拳’,而是要教拳。”左琦在常山一所小學義務教拳,又正式招收了數名弟子。作為非遺傳承人,雖然並不産生收入,但政府的支援讓他得以一邊從事推拿主業,一邊守館。
位於水亭門的邵永豐麻餅手工技藝博物館,是衢州市第一家民辦非物質文化遺産博物館,多年來堅持向遊客展示獨特的傳統技藝,打響了衢州的“食”文化。
衢州還有一家民辦箏社,創作了一批和衢州相關的原創箏曲,並以古箏彈唱的方式演繹關於衢州的古詩詞,讓南孔文化從典籍中走了出來。
勇敢向死而生
作為一種新興文化力量,民辦博物館的路子並不好走,個人辦館,除了情懷,更需要經濟的強力支撐。
《衢州市文化産業發展扶持和獎勵辦法》提到,對民辦博物館、圖書館、音樂廳、美術館、非遺展示館等進行補助獎勵,並設定具體的條件。但實際上,受惠這一政策的民辦博物館屈指可數。
近10年來,僅有的數家經文物部門登記的民辦博物館中,有2家已登出。更多的博物館則因規模太小等因素,在未達到登記條件時,就已“夭折”。
曾名噪一時的衢州市九華人文博物館在2018年6月被拍賣。接盤方將其改造成文旅體育展示中心,由此獲得效益。
常山慢城文化藝術博物館
現年50歲的周建明從石頭上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他在2008年開辦了“常山奇石館”,將自己收藏的石頭向公眾免費展示。後來,館藏又拓展至紅色文化、老木料、磚雕等。2018年2月,場館從常山縣新都工業園區搬到常山港邊上,更名為常山慢城文化藝術博物館,館內陳列展品總計260余類,15560余件,館藏價值已達億元。
“等我年紀大了就把這些收藏捐出去。”這是退伍老兵周建明的“家國情懷”。
來源:《今日浙江》雜誌 | 撰稿:余慧仙 徐紹俊 | 責編:趙曉霞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今日浙江》雜誌 | 撰稿:余慧仙 徐紹俊 | 責編:趙曉霞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