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産黨人前赴後繼、英勇奮鬥的根本動力。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在思想上來一次昇華、在精神上來一次洗禮,我們就能更好牢記初心使命,奮進復興征程。正在全黨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根本任務就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錘鍊忠誠乾淨擔當的政治品格,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偉大夢想共同奮鬥。
“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是當代中國共産黨人最重要最現實的使命擔當,今天,我們正處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第一個百年目標要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要開篇。作為新時代中國共産黨的思想旗幟,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根本指針,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深刻洞察當今時代本質的基礎上,科學回答時代之問,主動引領時代大潮,不僅帶領中國社會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樹立起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旗幟;同時登高望遠,撥雲見日,推動國際社會和平合作、開放融通、變革創新的潮流滾滾向前,為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了思想指引,引領當代中國共産黨人以初心砥礪前行的精神,以使命鼓舞奮發的鬥志,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勇於戰勝各種艱難險阻、風險挑戰,不斷從勝利走向新勝利。
回應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為人民謀幸福
社會主要矛盾的狀況是一個時代最本質的特徵,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時代變遷最突出的標誌。中國共産黨在1981年重申明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這一判斷,主要是基於當時的中國社會尚處在“未發展起來”的階段,不僅社會生産力發展水準很低,經濟社會發展大多空白,社會生産能力也遠遠不能滿足國家和人民的需要。
經過近40年的高歌猛進,中國社會告別貧困、跨越溫飽、即將實現全面小康,已經成了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並且依然繼續前行,社會生産力水準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産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曾經的短缺經濟和供給不足狀況已經發生根本性改變,正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所講的,“百姓生活曾經離不開的票證,已經進入了歷史博物館”。中國社會進入了“發展起來以後”的階段。社會發展階段出現變化,社會主要矛盾當然要也當然會發生相應變化,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可以把這一新的社會主要矛盾稱之為“發展起來以後”的矛盾。社會發展階段的跨越,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中國共産黨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最根本的依據。在“發展起來以後”的階段,中國社會進入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堅定不移,矢志不渝。但是面對時代的變化,面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不變的初心需要通過變化的發展理念、變化的發展戰略來實現。
“美好生活需要”內容更廣泛,不僅包括既有的“物質文化需求”這些客觀的“硬需求”的全部內容,更包括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尊嚴、權利、當家作主等等這些更具主觀色彩的“軟需要”。原來的“硬需求”並沒有消失,呈現出升級態勢,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這八個“更”就是升級的期待、升級的呼聲。新生的“軟需要”則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從精神文化到政治生活、從現實社會地位到心理預期、價值認同等方面,對公平正義、對共同富裕,甚至對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都提出相應要求。
回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要求,並以此統領中國共産黨治國理政各個方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僅要腳踏實地,從細處入手,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更要不忘初心,從大處著眼,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通過全民共用、全面共用、共建共用、漸進共用,讓共同富裕這一本質要求更加充分地體現在現實生活中。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新發展理念作為新時代必須堅持的基本方略貫穿當代中國發展實踐全過程。新發展理念通過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用,科學回答了在新時代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的問題,闡明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當前與長遠、公平與效率、政府與市場、對內與對外、人與自然等重大關係,引領當代中國發展全局實現了歷史性變革;以新發展理念為核心的發展戰略與發展政策,通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以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為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奠定了科學的政策基礎。我們相信,隨著“兩步走”戰略的漸次展開,到本世紀中葉共同富裕將夢想成真,人民群眾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社會主要矛盾也將會在新的起點上出現新的轉化。
擘畫中國全面實現現代化
為民族謀復興
現代化是當今時代最強音,尤其對於中國社會來説,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既是引領時代的歷史必然,也是引領時代的實踐自覺。因此,從站起來、富起來向強起來邁進是當代中國“自然的歷史過程”。自然歷史過程並非沒有戰略目標,亦非不要戰略引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遵循。
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目標即將完美收官,中國社會“富起來”的歷史任務即將完成。在這樣的背景下,適時作出重大戰略調整與戰略部署,著手擘畫實現全面現代化就成了勢所必至、理所當然的戰略選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提出“兩步走”的戰略,正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作出的重大戰略安排,這也是對我國上個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三步走”戰略目標的堅持與發展。其堅持體現在中國社會走向現代化的目標堅定不移,其發展體現在中國社會走向現代化的標準在提高。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擔當、自我加壓的崇高實踐品格。
在現實實踐中,這一歷史過程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是高度重合的。新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又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對於中國社會來説,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一體兩面,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就是要為中華民族找到並走出一條來自自己、屬於自己、為了自己的現代化道路,在走向全面現代化的進程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世界各國走向現代化是大勢所趨,但如何真正走向現代化是需要仔細掂量、認真探索的。人類社會走向現代化的道路是多線式的,現代化不是“西方化”,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東施效顰。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文化條件,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行為模式與價值評判。中國在現代化的起步階段不能照抄照搬西方模式,在走向全面現代化的階段更不能亦步亦趨,步他人後塵。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背景下,在發展中國家的起點上,通過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是前所未有的偉大實踐,中國共産黨一定要“在中國大地上探尋適合自己的道路和辦法”,基於“中國自己的條件”,走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如果説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後來居上的中國現代化必然是一個“並聯式”的歷史進程。在這方面中國共産黨和中國社會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戰略決心,也有“亂雲飛渡仍從容”的戰略定力。
現代化,不論是科技現代化、經濟現代化,還是政治現代化、社會現代化,究其根本是文明現代化,是人類文明在新的時代的發揚與躍進。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實踐越來越表明,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的中國現代化道路正是一條文明發展的新道路。現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之所以炒作“修昔底德陷阱”,固然有遏制中國“強起來”的意圖,但也確實是基於他們一種真實的恐懼。因為在他們的世界觀中,強國必然伴隨著掠奪與戰爭,強國的形態就是“強權”與“霸權”。其實,中國現代化道路是把世界作為一個“人類命運共同體”來構建的。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中華文明的熏習、中國人民的創造,讓中國現代化道路具有了與此前西方社會現代化模式全然不同的和平基因與共贏品格。中國現代化道路創造的“中國之治”“中國奇跡”告訴世界,人類社會不要也不能局限于社會發展方式的“唯一解”,別樣的選擇同樣具有現實性,甚至更精彩、更有意義。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為世界謀大同
今天的人類社會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代。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資訊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和平發展的大勢日益強勁,變革創新的步伐持續向前。各國之間的聯繫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人類戰勝困難的手段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豐富。
今天的人類社會又處在一個風險重重、問題多多、挑戰頻發的世界。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發展鴻溝日益突出,地區熱點愈發動蕩,恐怖主義蔓延肆虐,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陰魂不散,傳統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這四大赤字更加緊迫地擺在全人類面前。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新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秉承“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歷史底蘊,抱守“協和萬邦”“和實生物”的文化精神,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當仁不讓擔在了肩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擔當中國共産黨人為世界謀大同的責任,飽含對人類發展重大問題的睿智思考和獨特創見,洞察時代風雲,把握時代脈搏,引領時代潮流,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為應對全球共同挑戰、共同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世界作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讓所有人榮辱與共,不論大國小國,不論發達還是欠發達,在共商、共建、共用中,讓世界各國人民的夢想成真。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反映了人類社會共同價值追求,匯聚了世界各國人民對和平、發展、繁榮嚮往的最大公約數,為世界大同繪製了藍圖,標注了高度;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主張世界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國際規則應該由各國共同書寫,全球事務應該由各國共同治理,發展成果應該由各國共同分享;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和而不同”,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努力把我們生於斯、長于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現實。
近些年來,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去經濟全球化、反經濟全球化的動作頻頻,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舉起了捍衛推動改善經濟全球化的大旗。作為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産黨清醒地認識到,推動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力量只有在世界歷史的意義上才可能真正存在,更加美好的人類社會發展狀態也只有在世界歷史的意義上才可能真正實現。今天,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更廣泛,各國相互聯繫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頻繁、更緊密,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所以,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在各種國際場合倡導推動經濟全球化,更通過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創建自由貿易區、建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推進全球經濟治理的舉措,事實上建構起了21世紀經濟全球化的新樣態,一種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
推動全球治理變革不是推倒重來、另起爐灶,而是堅持共商、共建、共用的全球治理觀和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推動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朝著更加真實客觀反映國際力量對比現實的方向發展,朝著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數國家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意願與利益的方向發展。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是國際合作的倡導者和國際多邊主義的積極參與者。
為世界謀大同的“中國方案”不是某一種具體的制度體制模式,也不主張用一種模式來改造整個世界,來對人類生活進行格式化,而是一種新世界觀、新價值觀和新方法論,是把世界作為一個整體,把人類作為一個整體而進行的道路設計與制度建構。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一帶一路”的百花園、順風車,再到文明多樣性的“美人之美、美美與共”,以及全球治理體制的“並育而不相害、並行而不相悖”等,當這些理念越來越為世界所接納、所認同、所踐履時,世界將會呈現出一種嶄新的面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就有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作者係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
來源:《今日浙江》雜誌 | 撰稿:辛鳴 | 責編:趙曉霞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今日浙江》雜誌 | 撰稿:辛鳴 | 責編:趙曉霞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