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洱這片熱土上,生活著的26個民族,25個少數民族、14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六成之多。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風格迥異但始終熱情好客的民族文化,構成一幅幅色彩斑斕的風情畫卷。
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為普洱市持續“圈粉吸金”,也是普洱茶小鎮打造具有較高知名度特色小鎮的獨特優勢和潛力所在。多民族文化在生長,普洱茶小鎮也在生長。通過文化鑄魂,讓普洱茶小鎮更有“氣質”。
普洱茶小鎮鳥瞰效果圖
多元文化注入項目板塊
與東部相比,民族地區秀美的自然風光、多樣的特色産業、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及風土人情都是推進特色小鎮發展的重要資源,更能彰顯出民族地區的新型城鎮化具有民族文化和生態旅遊的特點。在普洱地名命名中,多以少數民族語言命名為主,普洱為哈尼族語命名,“普”為寨,“洱”為水灣,“普洱” 為水灣寨。在普洱茶小鎮的“千茶灣”項目命名中,與水灣寨有異曲同工之妙。
普洱是“世界茶源”,也是“普洱茶文化”發源地。普洱茶小鎮以茶文化為特色,深挖歷史文化底蘊,提煉體現小鎮獨特風貌和特點的文化元素,打造富有當地文化氣質的特色小鎮,集萃文化展演、文創産品、民俗特色體驗等文化元素,形成獨特的標簽。
在千茶灣項目上,佈局以地方民族文化主題老茶館、茶具茶器品鑒館、茶創産品、茶主題餐飲、茶療等多種茶文化生活業態,聚集上百茶館、上千茶座,感受26個民族不同的喝茶方式,成就中國罕有的一線臨湖民族茶主題生活集市,有人説,“在此品一壺普洱,此生無求”。
普洱茶小鎮千茶灣效果圖
“少數民族會説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普洱有著眾多優秀民族歌舞作品深受海內外遊客喜愛。在茶山劇場,你可以欣賞到五彩斑斕的少數民族原生態歌舞、重現普洱茶文化和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的融合發展歷史,不僅如此,這裡更是各種茶文化主題的活動中心,向世界展示普洱茶文化的重要窗口。
同時,普洱擁有瀾滄葫蘆節、西盟木鼓節、孟連神魚節、景谷潑水節、普洱茶節、景東火把節等豐富多彩的知名民族節日,獨特的文化魅力也讓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前來。
普洱火把節實景圖
非遺彰顯獨特普洱魅力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精髓部分,也是優秀民族文化得以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手段。作為普洱的一張名片,天然具備成為普洱茶特色小鎮的“特”字來源。
普洱在文旅融合發展後,已著手將散落在普洱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進行整理、保護、傳承。深入挖掘、整理、推介神奇美妙的普洱非遺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用不同的表達方式,把邊疆多彩的民族文化介紹到世界各地。
在百和廣場和茶祖聖殿,整合了普洱最具民俗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體驗地,向世界展示深厚的普洱茶和民族歷史文化。其中,茶祖聖殿還將打造成億萬茶人的集中朝聖地,以茶為媒,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百和廣場將是地方民族活動的展示場地和對外文化形象的展示及輸出窗口,每天都有匯聚普洱各民族的文化表演,讓你徜徉在異域邊陲的民俗文化中駐足沉醉。
普洱茶小鎮百合廣場、茶祖聖殿效果圖
自古以來,通過茶馬古道,馬幫將普洱茶運往了世界。在茶源·茶馬古道的集中體驗地萬茶坡板塊,原真復原茶馬古道的互市交易,你會看到:馱著茶葉、藥材和鹽巴等各種地方民族特産以及當地工藝品的馬隊在此穿梭,馬幫成群,馬蹄聲和趕馬聲在茶園間回蕩。
普洱茶小鎮萬茶坡效果圖
等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展現,讓普洱茶小鎮在生態觀光之外,拓寬了旅遊領域和內容,超越了文化層次,增加了遊客的群體,可使旅遊客源達到多元化。同時,人們在娛樂體驗中了解、接納普洱少數民族優秀文化,有利於提升普洱茶小鎮的親和力和文化自信。
文化IP賦能特色小鎮
“以前只知道普洱是茶,後來才知道它是一座城。”“以前從歌聲中了解,現在才見到它的真面目。”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多人對普洱的印象還停留在腦海中的遐想。
當普洱茶小鎮文化提煉為具有文化IP的旅遊主題時,普洱茶小鎮特色最核心的部分就變成人們可以通過旅遊體驗而感知,並産生共鳴的文化核心支撐。當文化品牌影響力達到一定強度並被公眾廣泛接受時,其品牌的價值就會輻射到相關的各個産業,帶來“光環效應”,形成普洱茶小鎮發展的整體推進合力。
普洱茶小鎮是集“産、城、人、文”融為一體的綜合平臺,在建設中,有效推動文化與産業、教育、旅遊、社區的深度融合,把獨特文化資源轉化成特色項目、轉化為特色産業,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文化+特色小鎮,融合發展讓特色小鎮更具生命力。文化底蘊越深厚、文化內涵越豐富,普洱茶小鎮的生命力就越強。
普洱茶小鎮千茶灣效果圖
在普洱茶小鎮,不僅將普洱當地文化融入各個項目産品中,還通過精心設計加以集中體現,在滇西乃至全國範圍內都必將是唯一的、獨特的。這與海誠集團以“文化旅遊為先導,商貿物流為通道,産城融合為依託”的發展理念不謀而合,通過普洱茶特色小鎮的打造,不斷提升普洱多民族文化融合發展的優越感和自豪感。
來源:北國網 | 撰稿: | 責編:田燕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北國網 | 撰稿: | 責編:田燕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