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茶學高等教育創辦80週年,也是我學茶40週年。回憶當年在安徽農學院讀書,有幾件事印象特別深刻,對我以後的工作影響很大。
我1963年出生在一個不産茶也不喝茶的地方——河南省輝縣。1979年的夏天,作為一個讀了9年中小學的高中應屆畢業生,我一心想學工不願學農、不想當老師,志願填報的都是工科院校和專業。因為高考成績、服從調劑院校和專業,較晚的時候,已經準備復讀的我接到了安徽農學院茶業係機械制茶專業錄取通知書。當年9月,從來沒喝過茶的我,很不情願地去安徽農學院報到。4年後,1983年7月,我被分配到當時的信陽農業學校(大專班),現在的信陽農林學院,從事茶葉的教學工作,同時也開展一些茶葉科研和技術推廣工作。
1983年7月畢業合影,第一排,陳椽教授(左10),郭桂義(第三排,左10)
學習工科基礎課程,以經營管理人才培育為主
我們的專業叫“機械制茶”,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委託安徽農學院開辦的專業,面向全國主要産茶省份招生,我們班的同學來自除浙江省外全國13個主要産茶省份,後來招生範圍擴大到全國(不僅面向茶葉生産省份,而且也面向茶葉銷區省份)。因為以培養茶葉加工、經營管理人才為主要目標,農學類基礎課上的少,主要以《物理學》《電工學》《機械製圖》《工程力學》《金屬工藝學》《機械設計基礎》等工科基礎課程為主,這滿足了一點我想學工科的虛榮心。
專業課主要學習了《茶葉化學》《制茶學》《茶業機械》《茶葉審評與檢驗》,開設了《茶樹栽培概論》,以茶樹栽培為主,簡單介紹了茶樹育種和茶樹病蟲害知識。當時還學習了茶業經營管理課程,比較早接觸了品質管理,影響品質的因素“人、機、料、法”(我記得當時就是這四個,現在還加了“環”)。《茶葉化學》《制茶學》2門課程都要求寫了好幾篇課程論文,對某一個問題進行論述,對提高我們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特別是江光輝老師的《制茶學》,要求同學們寫《眉茶松、扁、碎原因及解決措施》《試論茶葉黃變》(這篇手稿現在我還保存著),讓我們學會了辯證地看問題。《茶葉審評與檢驗》茶葉審評實驗審評了好多種茶葉,還有實驗室20世紀50年代的千兩茶標本。
陳椽教授的精神令人敬佩,實踐教學印象深
陳椽教授長期從事高等茶學教育,是我國制茶學學科奠基人。我們近距離接觸陳椽教授應該是1981年春季,我們在學校實習茶廠進行制茶實習,陳椽教授已70多歲,親自到現場指導學生做茶。一般學校購買的鮮葉中午運送到車間,我們從午飯後開始實習做茶,下午5-6點我們輪換吃晚飯,堅持到晚上8-9點,陳椽教授從午飯後到現場指導,不吃晚飯也一直堅持到晚上8-9點,非常敬業。陳椽個性鮮明、性情真率、棱角分明、非常嚴謹。他較早提出“茶業”的概念,不同於“茶葉”,當時安徽農學院是“茶業係”“茶業專業”而不是“茶葉係”“茶葉專業”,是“安徽省茶業學會”“茶業通報”雜誌,撰寫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業通史》等。陳椽教授是著名茶學專家,但平易近人,和藹可親,他的家人也非常平易近人,我們畢業時,幾個同學專門到陳椽教授家中辭行,畢業後我回母校還專門登門拜訪陳椽教授。
1981年春季的制茶實習,我們實習了眉茶初制、珠茶初制、青茶初制、黑毛茶、龍井茶等,對珠茶的手工炒幹做形、青茶的水篩搖青、黑毛茶乾燥的七星灶有了最基本、最直觀的認識。1982年春季學校又安排我們到上海黃山茶林場實習了眉茶初制、工夫紅茶初制、黃山毛峰炒制等,每天分組跟班參加制茶。機械制茶專業1979級有68名同學,分為2個小班,按計劃,2個班先後分別到屯溪茶廠和祁門茶廠實習眉茶和祁紅精製,我們班先到屯溪茶廠實習眉茶精製,然後再到祁門茶廠實習祁紅精製,結果實習期間祁門縣城發了大洪水,祁門茶廠被淹,在祁門茶廠實習的另一個班的同學還積極參加了茶廠的搶險救災工作,一時傳為佳話。但我們班就未能到祁門茶廠實習,這也成為我大學期間的一大遺憾。畢業後一直從事茶學教學的我,直到2010年,因為信陽研製開發信陽紅,才帶領有關茶葉企業考察了祁紅加工。
但與此同時,未能前往祁門茶廠實習的遺憾,帶來了珠蘭花茶窨制實習的收穫。我們到了歙縣茶廠繼續實習眉茶精製,歙縣茶廠的工藝與屯溪茶廠工藝不同,是先滾筒圓篩再抖篩,屯溪茶廠是先抖篩再圓篩分篩,真正弄懂了撩篩。更重要的是在歙縣茶廠實習了茉莉花茶窨制,特別是珠蘭花茶的窨制,印象最深的是珠蘭花比較貴,以兩計重(茉莉花是以市斤計重)。花農交花前在河中用水沖下,增加重量(其實對花茶品質不好)。後來我們參觀考察了杭州茶廠,並到了龍井村,又考察上海茶葉公司等,實習結束。
第一次接觸信陽毛尖茶
我與信陽毛尖茶的第一次接觸還是在安徽農學院讀書的時候,1982年春天我們開始上《制茶學》,用的教材是安徽農學院(陳椽教授)主編的,農業出版社1979年出版,該書的第七章特種綠茶介紹了信陽毛尖。在此之前,我是從莊晚芳教授等編寫、1979年9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名茶》了解信陽毛尖。但真正第一次喝到信陽毛尖,應該是1982年的秋冬學期,孔瑞蓮老師為我們上《茶葉審評與檢驗》的實驗,當時我們審評了很多種全國各地的名茶。因為我們班的同學來自除浙江省外全國13個主要産茶省份,同學們互相比較評判家鄉茶葉優劣。當時對信陽毛尖茶的印像是香氣特別高,還有點自豪。而有些綠茶香氣不太高,滋味不鮮爽。
不願意學農、不想當老師的我首先學了農,大學畢業後又當了老師,1983年7月畢業後被分配至信陽農業學校(大專)(現信陽農林學院)任教。陳椽教授敬業、嚴謹的工作態度,影響了我後來教學科研的敬業、嚴謹認真,幹一行愛一行,從一個助教到二級教授,我主講的《制茶工藝》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帶領的團隊成為河南省優秀教學團隊和河南省創新型科技團隊,茶學專業為河南省高等學校專業教學綜合改革試點,並建設了河南省高等學校茶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河南省豫南茶樹資源綜合開發重點實驗室等。先後榮獲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河南省優秀專家、全國技術能手、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等稱號,並被聘為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植物生産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園藝(含茶學)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
來源:浙江線上 | 撰稿:郭桂義 | 責編:田燕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浙江線上 | 撰稿:郭桂義 | 責編:田燕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