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精神富足是必不可少的一道風景。在東沙社區,老有所學、老有所好、老有所樂的老人們,描繪著一幅多彩的精神生活畫卷,為我們詮釋了什麼是“幸福晚年生活”,也為百年古漁鎮沉澱著的文化生活氣息,增添了一抹動人的人文魅力。
日升月落,古鎮初醒。晨起的街坊四鄰燒水買菜、閒話家常,在晨光的嘈雜忙碌聲中開始了新的一天。當我們走進東沙社區,踏著石板路穿梭于古鎮,在一棟西洋樣式的小樓前,高亮的戲文唱腔伴著三弦、二胡的奏鳴,吸引了我們的腳步。
循聲而入,一台“小戲文”正在熱鬧上演,十幾位老人聽得津津有味。而在隔壁另一間屋內,幾個老人正在悠然對弈。當這份熱鬧喚醒古鎮時,在一個青翠滿園的院落裏,72歲的金祖仁開始澆水修枝,小小的院子,被花草盆栽擠得滿滿噹噹。“院子裏有一百七八十盆花,這是含笑、這是桂花、這是雀梅……”金老伯如數家珍般向我們介紹著被他悉心照料著的花草們。
種花養草既能給老人的生活添彩,又能美化古鎮。前幾年,東沙社區送花入戶,帶動居民打造起“美麗庭院”。眼下,越來越多的老人在種花養草間陶冶性情,也讓古漁鎮目之所及皆是美景。“以前生活條件差,買不起花,也養不起花。現在,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開始養花了,花草也越來越豐富了。”金祖仁感嘆道。
古鎮裏,有老人醉心花草,也有老人癡迷文藝。在社區書記的介紹下,我們找到了古鎮裏的“文藝骨幹”——75歲的朱珠花阿姨。當我們走進朱阿姨家時,老兩口正排練著越劇《歸寧》,老伴汪老伯拉著二胡,朱阿姨邊唱邊跳,這是他們平日裏的生活常態。汪老伯曾當過兵,退休後在朱阿姨的帶動下,自學了二胡、笛子等樂器。“他自己在家拉、唱,一遍又一遍地練,不足之處我給他糾正,我們兩個共同進步。”朱珠花説,這樣與老伴共同“切磋”的日子已有20個年頭,健康與好心情的相伴,讓她深感幸福。
朱阿姨年輕時,有著唱歌跳舞的底子,退休後她在古鎮組建起文藝團隊,排演小品、摺子戲、戲劇……吸引了附近很多老年人參與,還經常在社區裏為老人搭臺表演。這幾年,縣裏大力培育發展業餘文藝團隊,這給了他們更多的舞臺。“路旁、公園唱唱彈彈,想不到人越來越多,然後我就想到要成立一個組織。我們東沙的老百姓都會趕去念母岙看我們表演。”朱珠花説。
社區書記俞丹燕告訴我們,東沙社區老齡化嚴重,60歲以上的老年人佔比高達67%,讓老年人過好精神富足的晚年生活,是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題中之義。如今,社區文化禮堂的功能不斷拓展,附近手工漁繩結、木偶戲工作室等一個個非遺小鋪也應運而生,看戲、聽曲、下象棋、學非遺傳統手工藝……居民的“精神家園”愈來愈熱鬧。
夜幕降臨,月明星稀,古鎮裏依舊熱鬧非凡。朱阿姨他們搭起的舞臺前坐滿了觀眾,騎車健完身的汪老伯也出現在了台下。這一天,東沙古漁鎮,在一曲“小戲文”裏“醒來”,又在一台文藝演出中“睡去”,為我們講訴著古鎮老人多彩的精神生活。
來源:岱山縣融媒體中心 | 撰稿:施佩佩 董冬 王凱 潘成漢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岱山縣融媒體中心 | 撰稿:施佩佩 董冬 王凱 潘成漢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