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一種民族強大的力量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一點體會
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大意義,闡明瞭主題教育的目標要求和重點措施,對開展主題教育作出全面部署。當前,全黨上下正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紮實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按照中央部署,這次主題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錘鍊忠誠乾淨擔當的政治品格、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偉大夢想共同奮鬥。
一、學習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國一直是世界強國之一。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中華民族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遇到過無數艱難困苦,但我們這個偉大的民族都挺過來、走過來了,走到現在這樣一個現代化的中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優秀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在每一個歷史時期,中華民族都留下了無數不朽作品。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説等,共同鑄就了燦爛的中國文藝歷史星河。中華民族文藝創造力是如此強大、創造的成就是如此輝煌,中華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氣度,我們應該為此感到無比自豪,也應該為此感到無比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曾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
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不意味著守舊復古,回到過去。而是既薪火相傳、代代守護,同時又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保持其生命力。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重要講話中靈活運用古籍典章中的名言佳句,金聲玉振,史鑒昭昭,樹立了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典範。習近平總書記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既重溫中國歷史、又講述中國故事,又總結中國經驗、凝練中國精神,與世界對話、發中國聲音,鮮明展示了大國領袖的中國智慧、中國氣派、中國風範;更是向世界傳播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二、用文化壘鑄民族精神的萬里長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一脈相承、生生不息,貫通中華民族的過去、當下和未來,共同壘鑄了中國人民精神上的萬里長城,支撐起中國人文化自信的雄偉大廈。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得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的持續探索中得來的,是在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90多年的實踐中得來的,是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得來的,是在對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傳承發展中得來的。這就是鮮明地告訴全黨全國人民,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脫離了中國歷史和文化這個前提,脫離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個靈魂,就很難説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客觀必然,很難説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貢獻,很難説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説,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堅定文化自信的實質就是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兼收並蓄、博大精深,其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等,給了中國人無窮無盡的滋養,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三、堅定文化自信實現民族復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文化自信為何力重千鈞、如此緊要?循著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大歷史觀,把視野放到5000多年前的中華文明史、170多年近代中國的苦難輝煌史、90多年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奮鬥史中去探源、去體悟,就能明曉總書記提出文化自信的戰略考量和歷史大義。
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一起,正式並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
放眼全球,習近平總書記曾滿懷豪情地指出:“當今世界,要説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産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通過學習,我深刻的體會是:一、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二、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中華文明是由中國人民創造的。三、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最後,我認為,我們講要堅定文化自信,不能只挂在口頭上,而是要落實到具體行動上。作為新聞工作者,就要善於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保持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新聞追求的高度自信,使自己的作品成為經歷交通行業和交通人不斷前行和進步的精神力量。
來源:中國網 | 撰稿:賈剛為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賈剛為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