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潮評社 > 評“浙”70年 新聞詳情
評“浙”70年:讓傳統節日成為叫好又叫座的IP
中國網 · 劉成 | 發佈時間2019-09-12 14:38:07    

1.jpg

        9月10日晚,2019運河·長安文化旅遊藝術節系列活動之中秋燈會在海寧長安古鎮上演,近5000盞華燈驚艷亮相。

0 (1).jpg

  傳統節日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大家庭”中的一份子,也是經過時間打磨的文化瑰寶。它在增強文化自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從政府到民間,為傳承與發展傳統節日文化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也舉辦了諸如海寧長安中秋燈會、溫州“月是故鄉明”中秋詩會等特色活動,可以説社會反響較好。
  
  但隨著社會變遷,傳統節日文化也面臨著新的考驗。近幾年,網路上流傳著這樣的段子:端午變成了粽子節,中秋成為月餅節,好在湯圓別稱元宵,元宵節才不至於淪為湯圓節。某種意義上,傳統節日變成了“吃節”。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促進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可以説是一項涉及千家萬戶的大工程,需要每個人都當好“主人翁”。不管是社區大媽,還是斜杠青年,都能夠在這項大工程中找到用武之地。這其中,“流量人物”“流量平臺”的作用不容忽視。
  
  要發揮好“流量人物”的作用。最近幾年,“流量”一詞很火,也很忙。“小鮮肉”“IP大劇”,但凡與“流量”搭上邊,就比較熱鬧。在眾聲喧嘩的流量時代,不管是那些時常活躍在抖音等網路媒體上,為傳統節日文創産品代言、賣貨的“小鮮肉”們,還是那些C位出道的文化領域“IP大劇”,在利用粉絲粘性的同時,吸引了不小的特定人群。這種方式如同剛從水中采收的菱筍,保存了食物原有的鮮味,充滿著新鮮靈動之感,這比從前“你説我聽”式宣傳推廣更生活化、更接地氣、更吸引人,讓傳統節日文化元素更容易被發現、被欣賞、被消費,持續綻放活力。
  
  要建好用好“流量平臺”。讓傳統節日活化在日常生活之中,這或許是對傳統節日文化最好的保護。為此,可以依託微網志、微信等網路媒體,用流行的網路詞彙以及H5等活潑的傳播方式,把網際網路流行元素與文化歷史有機結合起來,讓傳統節日所承載的優秀傳統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如同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樣的生活方式。這種熟悉的味道能夠瞬間打開記憶的閘門,引發更多普通人特別是年輕人群的共鳴,讓他們在潤物無聲中熟悉、習慣乃至喜歡上身邊出現的傳統節日文化元素,進而去點讚、分享、評論這些帶有傳統節日文化元素的碎片。讓中秋這樣的傳統節日因為“活”而變得“火”起來,最終成為叫好又叫座的IP,如此,才能更好地發揮傳統節日在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方面的價值。
  
  “百姓日用即道”。今天,我們不妨從一本薄薄的中秋專題文創筆電開始,從一次中秋節專題H5推送開始,向“流量思維”借力,從細枝末節處發力,在保護好傳統節日嚴肅文化內核的基礎上,探索創新其外在呈現方式,在活化中傳承傳統節日文化,確保傳統節日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正如蝴蝶的一次振翅可以帶來寧靖洋上的一次風暴,再微不足道的轉變,只要持之以恒地堆集,總會在傳統節日文化傳承的過程中帶來鏈式的反映和裂變的效應。時間會給我們答案,答案就在我們一點一滴的革新中。

來源:中國網    | 撰稿:劉成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劉成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