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阿里巴巴集團20歲生日。早一天,阿裏發出一封“感恩信”,感謝杭州“讀懂我們最初的夢想”,“你點燃了創業者的萬家燈火,而萬家點火火點燃了我們”。杭州市委、市政府這一天授予馬雲“功勳杭州人”榮譽稱號。
這是一次特別的互動,是阿裏與杭州對於20年來一起成長的回望,對未來的暢想。誠如馬雲在活動儀式上感慨的那樣,沒有杭州就沒有馬雲,也就不會有阿里巴巴。不僅是阿里巴巴,杭州對所有的創業者,對所有敢做夢、有理想的人都毫地例外地支援。相信杭州未來是了世界上最發達、最溫暖、最高科技、最幸福的地方,最吸引人才的創業者的地方,最能集聚夢想的地方。無論阿裏怎麼發展,我們都會紮根杭州。這裡是家,這裡是根,這裡是源泉。
杭州為什麼能夠誕生阿里巴巴?很多人在思考這個問題,希望解開杭州、阿裏兩者之間的關聯“密碼”。於是有了“基因説”“機遇説”,甚至“火星人説”。這些都有一定的關聯性。但歸根到底,還是政策與眼界的預見性,是英雄所見略同的默契與土壤禾苗的契合。
杭州有阿裏,不是偶然的,而是偶然中蘊藏的必須性。20年前,阿里巴巴誕生在杭州這片改革創新的沃土,成長在逐浪弄潮的濤頭,不是機緣巧合,而是杭州、浙江精神的寫照。彼時,杭州已不再滿足於做“後花園”,從“西湖時代”邁向“錢塘江時代”的藍圖正在描繪,杭州的目標更趨於國際化。經歷了改革開放20年,當時很多創業者已經在這片沃土中成長為一棵棵大樹,杭州涌現出了宗慶後與娃哈哈、魯冠球與萬向節等一大批成功的創新型民營企業。杭州相對來説,思想更解放、改革更開放,政府服務企業的轉型更早。
2003年淘寶誕生之日,正是浙江“八八戰略”實施之年。從那時起,阿裏從18人的小夥伴創業團隊起步,邁入了甩開膀子幹的騰飛姿勢。阿裏一路成長為世界矚目的阿裏經濟體,是與杭州、浙江的改革發展和經濟騰飛,踏在了同一個節點上。阿裏把握了網際網路的先機,杭州把握了時代與未來的脈搏。杭州是土壤,阿裏是禾苗。“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杭州與阿裏,一起攜手擁抱網際網路科技,挺立在數字經濟的潮頭。
從那以後,阿裏創新網際網路科技,政府創新服務、管理與網際網路科技運用。杭州張開懷抱,用更加開放、包容的姿勢擁抱網際網路,呵護網際網路科技的實踐探索,使得這座城市成為數字經濟創新的實驗地、探索地。第一單淘寶交易、第一次掃碼支付、第一張電子證照、第一筆支付筆水電繳費、第一桿無感停車、第一個刷臉看病……杭州與阿裏,創下了科技創新與運用對接的無數個第一。杭州也成為了淘寶發源地、移動支付之都、城市大腦植入地,杭州與阿裏成就了一次次驚艷世界的“爆款”。
豈止阿裏。在這片創新熱土、創業沃土上,阿裏與所有企業一樣,在享受中貢獻、貢獻中享受,與杭州的發展同命運、共進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杭州與阿裏這樣的企業一起在創造奇跡,一起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
在8月25日央視播出的《對話》“中國産業地標”系列節目中,阿裏集團CEO張勇説,從阿裏的成長到杭州的電子商務之都,全社會、全産業走向數字經濟,一路走來,我們非常感恩這座城市。同為網際網路産業的網易、同時接受央視採訪的網易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丁磊,在回憶創業初期的經歷時,對杭州市政府對網易發展的支援印象很深:“在我們來杭州之後,去和跟濱江區政府談,我記得是下午4點鐘左右,一個小時內他們就把我們選址需求弄明白。第二天陪著我們去選址,連續一個月內看了7個地方。所以我們很快決定,未來在杭州紮根。”
何止網際網路公司。在政府部門“店小二”式的營商環境下,螞蟻金服、海康威視、吉利、娃哈哈、萬向、傳化、大華等一大批數字經濟龍頭企業和現代傳統企業,都在杭州這片投資興業的沃土上長成一片參天的森林。杭商,成為現代區域商業與商人現象中的新名詞,成為浙商隊伍中的主力陣容。
2018年,杭州提出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的新目標。曾經,杭州孕育出了阿里巴巴這樣名滿天下的科技巨頭。如今,科技創新正在重新定義、重新塑造這座千年古城,在杭州點擊滑鼠,聯通的是整個世界。今天的杭州,163家上市企業中,數字經濟領域佔據半壁江山,92家獨角獸和準獨角獸企業全部來自數字經濟領域。杭州積蓄了近幾年人才凈流入全國第一的龐大實力,營造了梧桐與鳳凰、雨露陽光與茁壯成長的一流營商環境。杭州站在了新起點、面臨著新機遇。
阿裏感恩杭州,杭州致敬阿裏。網際網路改變了杭州,杭州改變了中國的網際網路。這是一次具有代表性的政商互動,是一座城市與所有創業者之間的代表性互動。“接天蓮葉無窮碧”。誠意的政策鋪墊、誠心的開放與包容,誠摯的回報與謝意,豐富了杭州獨特的城市氣質與現代韻味,融合出開放包容的大局與新動能。杭州與企業的關聯,就是雨露陽光與茁壯成長的基因關係。這個“密碼”讀懂了,才能真正弄明白為什麼杭州能夠誕生阿里巴巴。
來源:中國網 | 撰稿:劉雪松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劉雪松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