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潮評社 > 評“浙”70年 新聞詳情
評“浙”70年:給教育APP“打補丁”,更待監督問責的力度到位
浙江新聞客戶端 · 劉雪松 | 發佈時間2019-09-06 10:43:38    

1.jpg  

        9月5日,教育部官網發佈新規,給教育APP再加“緊箍咒”。這項由教育部、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民政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新聞出版署、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辦公室等八部門發佈的新規,要求2019年底完成教育移動應用備案工作,開展專項治理行動,並落實責任主體、健全監管體系,對責任不落實、措施不到位的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予以約談、通報,對因失職、瀆職造成嚴重後果的,依法依規對相關負責人嚴肅問責。

11.jpg

 
  有關APP進校園,教育部門去年以來舉措連連,相繼出臺了禁止用微信、QQ等佈置作業的多項禁令。這次八部委聯合發文,對教育APP作出明確具體的禁止規定,應該是在規範上,作了更進一步的明確要求。
 
  這次禁令規定,基本的原則是,對教育APP實施包容審慎監管,不設置準入許可、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明確要求,作為教學、管理工具要求統一使用的教育APP,不得向學生及家長收取任何費用、植入商業廣告和遊戲。推薦使用的APP應當遵循自願原則,不得與教學管理行為綁定,不得與學分成績和評優掛鉤。此外還規定了收集用戶資訊不得用默認、捆綁等變相強迫手段,使用未所年人資訊,應取得監護人授權等等。這些都是掐在了關鍵的漏洞部位,有著問題的針對性,也有著規範的遞進性。
 
  教育APP,與社會上其他一些商業的APP不同,它本身就有著無可奈何的一種強制性在裏面。我們可以試想一下,作為家長,誰都不敢在教育APP上有任何的討價還價,否則孩子的學習耽誤了,那可了不得。因此教育這塊市場,向來是商業機構的APP、軟體等等,千方百計想咬住的一口肥肉,這當中、背後的商業性,是相當複雜的。
 
  讓教育的回歸教育本身,把教育做成一塊商業與資訊安全不可入侵的凈土,全社會都有責任,但首先是教育的責任。怎麼把好關,是一個牽涉到學生和家長的減負命題,更牽涉到資訊安全、防止教育機構被現代商業機構嚴重侵蝕的命題。茲事體大。
 
  過去我們説,學校、老師,不得通過手機微信和QQ等方式佈置作業,不得將批改作業的任務交給家長,是避免出現學校減負、社會增負,教育減負、家長增負的問題出現。而現在,除此之外還涉及到資訊安全。如今充斥網路和移動端的眾多APP,在推廣和使用當中,陷阱交錯、隱患迭出,集中表現在過度收集用戶資訊。國家網信辦也在數據安全管理規則中,明確提出了APP收集個人資訊不得默認授權的禁令和要求。但是最近幾天我們還是遇上了“ZAO”這樣一款換臉APP,嚴重過度收集個人資訊的軟體。可見用戶資訊在一些科技公司平臺上,根本沒當一回事。
 
  教育APP這一塊,因為它自帶權威的特性,學生和家長處在更加被動的位置,因此更要成為一塊“凈土”,而不能成為商業平臺無孔不入的“陣地”。這次八部門及時跟進,追加出臺這項更加嚴格的新禁令,是在最脆弱的領域設置防線。效果如何,更待監督問責的有力到位。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劉雪松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劉雪松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