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潮評社 > 評“浙”70年 新聞詳情
評“浙”70年: 網際網路下半場,上海能否後來居上?
中國網 · 陳季冰 | 發佈時間2019-09-04 16:46:15    

1.jpg

         截至8月29日收盤,中國新型電商拼多多的市值已經達到390.67億美元。在8月的最後一個交易日,它成為按市值計算的中國第五大網際網路公司。

timg (1).jpg

 
  拼多多成立僅4年時間,甚至有不少人都未必知道或了解它。當它的市值已經達到390.67億美元時,一個充滿期待的新問題浮現在人們面前: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曾幾何時與“網際網路上半場”失之交臂的上海,在“網際網路下半場”能否後來居上?
 
  “為什麼上海誕生不了阿里巴巴?”
 
  這個“世紀之問”曾經壓得上海的政界、學界和媒體喘不過氣來。一個一度似乎已經成為共識的答案是:上海不適合創業。
 
  至於上海為什麼不適合創業?人們作出過許多分析,例如,上海人長期以來養尊處優,習慣於小富即安,缺乏冒險基因和吃苦精神;上海的政府和國有經濟過於強勢,擠壓了創新型民營經濟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上海人頭腦僵化,行事刻板,缺乏創業熱土所需要的法規政策和執行方面的靈活性;上海的營商成本高昂,令大多數創業者望而卻步……等等。
 
  孤立地看,上述分析都有一定的事實支撐,因而都有或多或少的道理。然而我從來就認為,僅憑這些表面印象式的定性分析就得出上海不適合創業的結論,是缺乏足夠説服力的。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假定上海的“計劃經濟色彩”太濃,那麼何以上海並沒有染上明顯的問題,在過去近30年裏一直保持了高於全國平均水準的經濟增長速度、並且至今仍牢牢保持了全國每人平均收入第一的地位?更説不通的是,如果上海真的缺乏活力,不適合創業,為何它卻吸納了中國最多的外資企業總部以及外國人?
 
  遠的不説,從過去的宜家、優衣庫到最近火爆一時的美國員制倉儲超市巨頭Costco,都是首先在上海取得了成功,才逐漸佔領整個中國市場的。
 
  因此我認為,上海所謂“不適合創業”其實是一個階段性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講,甚至恰恰是上海的經濟結構遠遠領先於全國的一種外在結果。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第一波民營經濟創業潮無一例外不是集中于勞動密集型産業。這是歷史的必然,也符合中國當時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産業鏈位置及比較優勢。但遺憾的是,這些勞動密集型産業卻不符合上海這座城市特定的比較優勢。因為對它們來説,最重要的是具備一定技能但又相對廉價的勞動力。上海的人口規模有限,收入水準一直高居全國之首,那些在江浙、福建、廣東等地蓬勃興起的輕紡、玩具、家電等産業在這座城市不可能有一丁點優勢。相反,靠著改革開放前計劃經濟壁壘維持著的上海原有産業也面臨來自這些地方的有力衝擊。這是上海錯失了第一次“創業潮”的主要原因。
 
  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網際網路大潮興起。不過,第一代網際網路企業多是門戶公司,具有非常強的資訊服務、甚至新聞服務性質。很遺憾,上海既不具備北京獨有的“中國資訊(新聞)和文化中心”的地位,也沒有北京那麼多的科研院校及其支撐起來的技術優勢,這就使得像新浪、搜狐、網易、騰訊、百度這樣的門戶型網際網路公司不可能誕生在上海。這是上海錯失第二次“網際網路創業潮”的主要原因。
 
  因此,如今拼多多這家純粹的上海本地網際網路公司的成功,可以説是水到渠成的結果。我們看到,在中國市值前十的網際網路公司之中,上海如今已佔據兩席。而在今年8月14日工信部發佈的中國網際網路公司百強榜單中,上海更是以19家公司上榜的成績,成為僅次於北京的網際網路重鎮。如今,除了拼多多之外,上海還有一大批耳熟能詳的網際網路創業公司正在日長夜大,例如新消費社區小紅書、年輕人的視頻平臺嗶哩嗶哩、餐飲業網際網路平臺大眾點評和餓了麼等等……它們在“網際網路創業下半場”的集體爆發,使得上海在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裏成為新經濟産業的熱土。
 
  在最新一輪中國創業大潮中或者所謂“網際網路下半場”,比拼的已經不再是廉價勞動力和稅收及各種政策優惠,而是領先的科技、優秀的專業人才、強有力的金融支援以及開闊的國際化視野……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適合商業發展的規範的法律政策環境。這些,都是上海相比于中國其他地方所擁有的得天獨厚的優勢——自開埠以來,上海就一直是中國的工商業中心。
 
  在這場永無止境的接力賽中,上海在下半程的一些優勢已經有所展露。例如,在被公認為決定未來的人工智慧領域,上海已經提前押注並處於領跑地位。官方統計數據顯示,上海擁有人工智慧核心企業1000余家,位居全國前列,其中就包括了像依圖科技等行業領先企業。
 
  在上周在上海召開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決策者表示,上海已把發展人工智慧作為優先戰略選擇,全力打造要素齊全、開放協同的良好生態,目標是建設中國人工智慧領域領先的“上海高地”。
 
  不久之前,專門支援科技創新企業融資的科創板已在上交所正式開板,而著眼于擴大對外開放的上海自貿區新片區也已劃定。可以説,無論從國家戰略、法規政策還是金融扶持等各方面,將上海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東風已經齊備。
 
  但越是在這樣的時刻,我們越是有必要再次追問這樣一個老問題:上海究竟能不能孕育下一個阿里巴巴?
 
  作為本文的結尾,我特別想要説明一下,我在前面分析了那麼多改革開放以後上海在創新和創業中走過的曲折路程,並不是要為上海過去的不成功開脫。今天追問這個老問題,是為了面向未來。歷史性的機遇已經擺在面前,但能否把握住這個大好機遇,最終仍取決於很多未知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全體上海人、包括像拼多多創始人黃崢這樣的“新上海人”的共同努力。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陳季冰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陳季冰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