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景區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堵照壁墻,上書“吳越古鎮楓涇”,兩邊各建一座小橋,格局很美。照壁背面,照壁中間是一副古鎮全景圖,兩邊書寫“楓涇如畫”。描繪出了古鎮美景所在和上海柔美方言的動聽之處。門樓與景區中間隔了一道河,河上又是兩座橋,右邊是平板橋,橋的名字叫“萬緣橋”,拱形橋的名字叫“迎賢橋”。
精巧雅致的門頭,門頭正中刻著“唔呶喔哩”四個字,是佛經?還是咒語?原來“唔呶喔哩”是地地道道的楓涇話,用普通話解釋就是“我的家裏”的意思。這個門頭是楓涇古鎮的迎客門,走過它就正式進入了古鎮區。
一路走過去,似乎是踏上了時空隧道,由現代走向了從前,由城市走向了水鄉。古鎮不大,沿著一條北大街就能通往古鎮的中心,那裏有楓涇三橋。過其中一個小橋就到了生産街,一條臨水的長廊,一排小店,古色古香,很有特色。比起西塘和朱家角,這裡不大,但古鎮的古意卻沒有絲毫遜色。
過門頭朝右打個轉彎,一條逶迤的廊棚就罩住了頭上的晴天。廊棚下面是條鋪滿青磚的老街,一盞盞大紅燈籠在廊檐下高高地懸挂著,廊棚深處傳來的笛聲,無意間成了小巷的最佳注腳,正所謂長廊通幽。
楓涇古鎮長廊是江南水鄉現存的長廊中數一數二的。在長廊裏側是商店和民房,外沿是與上海、浙江、江蘇等地相通的河道,它在古鎮區全長1200米左右,是一條區級河道,水系主要來自浙江的天目山,河水流向黃浦江。長廊不僅美觀而且實用:下雨不濕鞋,盛夏不撐傘,這給當地的居民和遊客帶來了很多的方便。以前這裡曾是繁榮的商業街,沿河店面林立,由於河道寬闊,噸位大些的船隻可以直接開進來裝卸貨物,所以許多老闆都選擇這裡開店設行,這些老闆為了方便自家的貿易不受天氣的影響,颳風下雨照常可以做生意,於是在修建店面的時候,特意造出延伸到河邊的長廊,其他居民也覺得這樣做既方便了自己又方便了他人,於是也在自己的門前搭起了廊棚,可以想像,最早的廊棚有高有低,有寬有窄,大小不一,經過數百年的風風雨雨,不斷修建才逐漸形成今天這樣整齊寬暢富有特色的長廊。走過廊棚,走上石橋,從橋上再回頭望剛才走過的廊棚在河水的倒影裏,一溜長長的廊棚在一排火紅燈籠的映襯下,更顯得如詩如畫。
楓涇古鎮的河道與街衢很集中,形成一個“井”字,街道靠河兩邊商貿交易。我出了金圃宅第,欣賞了瑞虹古橋與致和古橋。楓涇的橋美,景美,詩也美。清代楓涇詩人沈蓉城在《楓溪竹枝詞》中對商貿描繪道:“貿易隆昌百貨全,包家橋口集人煙。男攜白布來中市,女挈黃花向務前。”對瑞虹橋寫道:“鞦韆架傍瑞虹橋,節屆清明麗景饒。記得橫塘吟好句,錢塘曾有客移橈。”致和古橋邊有得泉亭與土地廟,得泉亭為四角飛翹,亭四週有回廊,可供人歇息。土地廟古雅古樸,廟旁有兩小男女童子恭立,神情靜隸。沿南市河南下,河堤垂柳婆娑,垂柳下便是一道挂滿紅燈籠的楓溪長廊,長廊中有居民與商鋪,對面是居民汲水拾階,楓涇人長于斯,靠水于斯呀。故詩人沈蓉城在《楓溪竹枝詞》中吟道:“燕來園筍吐堪嘉,竹茂楊家共幾家。通得橫涇有雪水,為郎舀取試煮茶。”
楓涇最美的地方當數河交叉口“井”字節點中的楓涇三橋,即北豐橋、竹行橋、清風橋,清風橋為單孔石橋,橋上題有:“水接四方環如玉帶,路通六陌固若金堤”。清風橋邊有清風閣茶樓,可供人歇腳飲茶,聽水擺舟,賞橋看景,自得其樂。詩人沈蓉城在《楓溪竹枝詞》中吟道:“潛風橋頭瞰碧波,百哥莊上踏青莎。巢林此去無多路,不得雙飛可奈何。”
元代楓涇已是商業重鎮,來往商賈雲集溪河兩岸,臨河而建的商業長廊長達800多米。楓溪長廊南起致和橋,經文中路沿市河至東柵泰平橋,全長528米。古鎮生産街長廊已經成為楓涇旅遊的標誌性建築,也是遊客必到的景點之一。從三望坊碼頭登上小巧玲瓏的木質畫舫,微微搖曳在河道之上。幽靜清雅,船帆搖影,耳邊是悅耳的聲浪,致和橋、楓溪橋、竹行橋、北豐橋、清風橋……接踵而至。有記載,清末時古鎮內共有橋梁52座,目前仍保留歷代石橋39座。比較有名的有元代的致和橋,明代的瑞虹橋,以及廣濟橋,寶源橋,成“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獨特的奇景。
沿河古街綠樹成蔭,古鎮水巷幽靜;39座古石橋橫跨河上,其中元代建1座,明代建11座,清代建21座。北大街是商業古街風貌保存最完整的大街。穿過街道石街坊,行走在平整的板路上,一眼望去,窄窄的街道兩邊都是兩層樓房,身處其中,抬頭望天,只能看見窄窄的一線天,一扇扇木格窗露出原木本色。樓房臨街的一邊清一色都呈平面結構,看不出每一棟建築的特色和規模,而從後門的市河望去,家家房子都枝出河面,或重檐疊瓦,或騎樓高聳,或勾欄亭閣,或底層的近水樓臺,層層石級通向河埠,或倚朱閣、小軒窗,組成一道多姿的水鄉民居風光,間或有大大小小的江南遊船穿行其中,人景輝映,夕陽夕照,真是中國的水鄉,東方的威尼斯。
水是古鎮的靈魂,河邊的建築,大都是臨水而建,有的墻身直插河水裏,與水中的倒影連起來,“小橋、流水、人家”在這裡得到很好的詮釋。在楓涇,碼頭三步一設。兩碟小菜、一瓶啤酒下肚,帶一支冷飲、劃一葉扁舟,和著淡淡清風、朗朗明月,夜遊古鎮。既然身著土布藍褂子的船娘熱情招呼,那麼就蕩舟一回好了。
坐穩當後,船娘甩開繩子。碧綠的河水聞上去有一股水草的味道,陽光射到水面上,再打到臉上,微微晃過眼睛,然後逃開。船娘自得其樂地哼起小曲,乘著船,看著流過眼前的景色,吃著當地的特産,聽著咯吱、咯吱的搖船聲,隨著櫓的盪漾,我的心也一起盪漾。
坐船的人很多,每條船上都挂著大紅燈籠串在橋頭,船上的桌椅都是倣古傢俱。遊船在河堤上停靠,我獨自靠在船頭的欄杆上拍著我喜歡的古鎮夜景。導遊小姐在講述著古鎮的故事,每到一處好像都有一些美麗的故事和傳記,從心裏感嘆江南的人傑地靈。水的秀美、人的靈氣。昏紅的燈光,無不透著些嫵媚,與岸上的倣古遙相呼應,倒是別有一番情趣!
腳踏著小船兒前進,沒有目的,不知要往何處。河面蒸發出來的層層霧氣,夾帶著古色古香的氣息,將天空灑下的月光,溶成一片茫白。滿眼的燈紅酒綠,樓謝亭臺裏華麗而眩眼的燈光,倒映在河水之中。一葉小舟劃過,輕漾著悠悠河水,仿佛是五彩的華章,全都攙雜在了一起,濃得化不開了。
河的兩岸都有上岸的渡口,導遊小姐説,過去的達官貴人,從不走旱路去“紅樓”的,都是渡船到渡口,渡口一般是沒有燈光的,他們借著月色登岸,直奔他們心怡的名妓的閨房。所以,每家紅樓、妓院在河邊都有一處渡口,用青石階、木欄圍合而成,只是點一處小小的燈籠,以做標記……樓上是紅燈高挂,樓下是水聲潺潺;花船一艘艘在古鎮河上穿行,只是今非昔比,不再有歌聲、琴聲。取而代之的是遊客的笑聲和攀談聲。
月夜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楓涇古鎮,曾經笙歌濃酒的舞榭歌臺已演變為燈紅酒綠的現代酒樓,雲鬢高挽、淺笑盈盈的歌妓已是旗袍艷麗、笑靨若花的現代女子。時光的河啊,千年了,就這樣地日夜地奔流,不捨晝夜。
今夜,我只是一個過客,匆匆路過這片美麗煙水,不知鄉關何處。古鎮河上的這輪明月,古來今往,曾經照耀過多少飄泊異鄉的遊子?
來源:中國網 | 撰稿:葛權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葛權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