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潮評社 > 評“浙”70年 新聞詳情
評“浙”70年:古鎮悠悠入夢來‍
中國網 · 葛泉 | 發佈時間2019-07-28 10:41:37    

00.jpg

  一到“楓涇古鎮”門樓,一看就是深宅大院,府第人家。青磚黑瓦,龍脊墻背,婉延爬行,感覺真的很大氣,很有靈動美。楓涇古鎮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征服了我。進入“唔呶喔哩”牌坊門,一幅江南水鄉古鎮的美景展現在我眼前:一條東西走向的市河橫亙在我面前,河對岸臨水而建的民居或重檐疊瓦,或騎樓高聳,或勾欄亭閣,或近水樓臺,高低錯落連成一片形成市鎮輪廓線,灰暗斑駁的外墻、木質窗戶、吊腳樓插入河中的石柱、駁岸石階、遠近橫跨河埠的石橋等傳遞出歲月的滄桑;市河這邊我所處的地方則是一條江南水鄉特色的長廊,在長廊裏則是店舖和民房。

  沿著狹長曲折的青石板路,一條玉帶似的清水淺吟低唱著穿屋而過。清亮的水巷上,橫跨著一座座小巧玲瓏的石橋,百步三橋,錯落有致,巧連妙勾,與對面傍溪而築連綿不斷的屋宇檐廊銜接,任意通達每一個門戶,每一個巷口。我駐足在溪邊長滿暗綠苔蘚的石板上,傾聽著小溪彈奏出的串串輕快的音符。想像著從古屋裏走出來的浣衣女子,捶衣的杵聲便清晰地縈繞腦際,久久揮之不去。如果是白晝,陽光一定在溪水中投下石橋和石橋上歸浣女的倒影。這份與自然默契交融的怡然、嫻靜、平和,也許正是始祖所希冀嚮往的生存狀態和人間樂園。只有洞透了生命乃是崇高的所在,才能達到這種禪境和虛靜。祖先人格的力量沿襲至今,鎮中儒風盛熾,民風淳厚。

  江南古鎮都離不開水,水是古鎮的靈魂,一條東西走向的小河貫穿著楓涇古鎮。漫步鎮中,仿佛進入了迷宮似的殿堂,幽深迂迴的巷道如秋波流轉四通八達,“行至幽廂疑抵壁,推門又見一重庭”,多進寬敞的廳堂,與岩石青磚砌成的天井環環相扣,互為比照、映襯,木椽石柱不翹不裂,浮雕凸現,門庭窗欞花紋雕飾精緻典雅,栩栩如生。鎮子最奇妙的景觀,曲徑通幽的巷道,是獨具特色的建築藝術結構。獨特的建築藝術遺韻和邈遠的地方風貌折射出民族的智慧、文化的積澱,中外學者遊客紛紛前往,訪古探幽。

  河邊的建築,大都是臨水而建,有的墻身直插河水裏,與水中的倒影連起來,那是一幅極其優美的對稱的圖畫。

  長廊是當地最具人情味的江南水鄉的典型建築,在江南水鄉現存的長廊中數一數二。長廊不長也就二、三百米,但有一個特別的名字“生産街”,顯然這是解放後改的名字。據説,以前這裡曾是繁榮的商業街,沿河店面林立,特別是米糧行和麩皮店多達30余家,開店設行的老闆們為了方便自家的貿易不受天氣的影響,颳風下雨照常可以做生意,於是在造店面的時候,特意造出延伸到河邊的長廊,其他居民也覺得這樣做既方便了自己又方便了他人,於是也在自己的門前搭起了廊棚,歷經300多年的風風雨雨,“下雨不濕鞋,盛夏不撐傘”的長廊成為楓涇的一道風景。廊棚除了遊客穿行,還可以放一張桌子,供遊客休息與飲食,蔚為壯觀。很喜歡沿河一長排逶迤綿延的黑色廊棚,黑色小瓦蓋頂,黑色小磚鋪地,一盞盞大紅的燈籠在廊檐下高高懸挂著,還有長廊旁邊的百首竹枝詞。楓涇的橋都很高聳,沿著十里長廊,邊走邊看風景,街邊上的老房子門面不大,但小弄狹長,給人種庭院深深的感覺,象這樣的古鎮,河街都是一邊人家枕河,一邊人家面河,當臨街的古戲臺唱大戲的時候,臨河的人和坐船而來的人,都能看見。對面有臨河的老茶館,遊人可挑臨窗座位坐下休息,一面品茶,一面聽戲,還可臨窗觀景,悠哉遊哉,不亦樂乎!

  廊棚的裏側多數是小吃店與土特産店。我們去的時候中午已過,但發現這廊棚裏仍有不少遊客在就餐,菜不是很豐盛,但充滿著誘惑:鹽水河蝦、油炒小田螺、滷水豆腐幹、油爆小魚、韭菜蛤子肉……純正的水鄉特色菜肴。本想也坐下來,弄點酒,吃點菜,化掉些時間,讓自己在不經意中享受水鄉古鎮的韻味。這裡的小店舖,都賣著當地的特産,我們走過去一看,有一種叫芡實糕的食品大受歡迎,店主讓我嘗了一薄片,是用糯米做的,還加了桃仁、松子仁、籽麻、桂花,吃起來特別香,我們等了好長時間才買到了兩盒。眼睜睜地看著其他遊客邊吃邊談,如歸家般享受,其樂融融。

  我沿著長廊西行,走不多遠就到了著名的楓涇三橋。楓涇最美的地方當數河交叉口“井”字節點中的楓涇三橋,即北豐橋、竹行橋、清風橋,清風橋為單孔石橋,橋上題有:“水接四方環如玉帶,路通六陌固若金堤”。清風橋邊有清風閣茶樓,可供人歇腳飲茶,聽水擺舟,賞橋看景,自得其樂。三座古石橋分架在兩條相匯的河流上,其中架在南北走向河流上的是竹行橋、北豐橋,東西走向河流上的是清風橋,前兩橋要小些,後者則大些。過竹行橋,走上清風橋東望,流水潺潺的市河、大大小小穿行其中的遊船,南岸灰黑色的煙雨長廊、北岸臨水吊腳樓,橋邊的楊柳,人景輝映,構成一幅動人的江南水鄉水墨畫卷。

    楓圍人民公社紀念館把我帶回了往昔的崢嶸歲月。“上海市金山縣楓圍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貧下中農協會”、毛主席語錄:人民公社好!進去一間間看:主任室、辦公室、知青婦聯辦、民兵指揮部、會議室,居然還有土記者!會議室的一面墻上是“大海航行靠舵手,幹革命靠毛澤東思想”的金光閃閃的天安門廣場和毛主席像,對面墻上是馬、恩、列、斯、毛五個像,與當年擺放無異。在防空洞,進入眼簾的是墻上的標語畫: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一定要解放台灣、緊跟毛主席永遠向前進;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還有毛主席説的著名的九個字: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還有飛機和大炮!

  楓涇文化發達,是蜚聲中外的金山農民畫發源地。楓涇人民熱愛生活,藍印花布、傢具雕刻、灶壁畫、花燈、剪紙、繡花、編織等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濃郁的民間文化藝術,孕育了金山農民畫。自上世紀70年代後,以楓涇農民畫家為主體的金山農民創作出了鄉土氣息濃郁、藝術風格獨特的金山農民畫,在海內外産生了廣泛影響,是中國最具盛名的中國民間繪畫之鄉。農民畫、丁聰的漫畫、程十發的國畫和顧水如的圍棋,這些在國內外都具有相當影響的“三畫一棋”,集于楓涇一鎮,是國內罕見的一種地域文化特色。

  走進楓涇中洪村鄉村嘉年華,一股濃郁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打谷場、水車坊、小木橋、踩水車、挑擔子、田間鋤禾、提水過橋,在遊樂中切身感受當農民的樂趣與辛苦,讓久居都市生活的遊客感到新鮮,玩兒得盡興,忘了歸期。

  古鎮很古老也很簡樸。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街面,被千萬雙腳打磨得幽幽發亮,把一段悠遠的歷史融凝進去,不留一絲痕跡。天下許多名勝景地,總不免與文人墨客的詩歌詞賦、金石碑刻有關,古鎮鎮沒有。吸引我尋蹤覓跡的是那普普通通的青磚烏瓦、小橋流水、幽欄曲榭、平常人家和那隨意出入的巷道、廳堂、木閣樓,讓人思古懷舊,讓世俗的心沉靜澄明。倘若斟上一杯楓涇黃酒,嘗著特色菜肴,在大紅燈籠的晃蕩中沉醉,再乘上游船,在搖船的咯吱聲中入夢,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來源:中國網    | 撰稿:葛泉    | 責編:徐立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葛泉    | 責編:徐立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