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料到昔日“神童”魏永康的英年早逝在引來無限惋惜的同時,還引出讓人非常“腦洞”的怪異評價。
01
媒體報道稱,曾經備受人們關注的“東方神童”魏永康11月9日因病離世。只有令人惋惜的38歲。
他的故事早年已被大家熟知。
魏永康1983年出生於湖南嶽陽華容,4歲學完初中課程,8歲進入縣重點中學讀書,13歲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成為當時湖南省年齡最小的大學生,17歲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破格錄取,碩博連讀。2003年,因欠缺生活自理能力,魏永康被中科院勸退。
此後,魏永康經歷了很長一段的灰暗時期,漸漸淡出人們視線,後回歸普通的生活,妻子曾説“他從神童變成懂得生活的丈夫”。
他和常人一樣經歷著瑣碎生活的喜怒哀樂。所謂“神童”光環,多是人們強加給他的。
02
圍繞“天才少年”,從來就是一個熱門話題。天才少年的人生路程,也一直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這大概主要在於他們有觀照的價值,科學研究希望從他們不同尋常之處介入,尋找能提供人才培養的借鑒。
魏永康一度“神童”光環加身,後來歸於平淡,也算是一種正常現象。這個在他失去光環之後居然被説成是“拔苗助長”卻適得其反的典型,本來就是沒有科學依據的説法。
魏永康剛出生兩三個月,母親就教識字,還常給兒子讀唐詩。據稱,魏永康2歲時就掌握1000多個漢字。
這個起步算得上是一個“神童”。
數十年以來,“神童”一直被普羅大眾和科學研究作為一種“奇特”的現象對待和研究。總的趨勢是,大眾越來越能夠以常規的、普通的、正常的心態看待神童,獵奇者日漸減少,好奇心理日益平復。
但是那類莫名其妙的看法和評論依舊不能徹底銷匿。比如,就有人評論説,這是“過慧易夭”,這內含著濃郁的迷信味道。
03
據新華社2017年的一個調查報道,過去38年來,中科大少年班共畢業超過3400名本科生,約90%考取國內外研究生。畢業10年後的學生中,有超過200人成為國內外名校和科研機構教授;另有55%投身於企業界、19%活躍于金融界,在世界500強任職者達到35%。
這些少年,多數人活出了“不負少年”的模樣,並非“過慧易夭”的宿命。當然,有的成長也非一帆風順,退學和“出家”的,都引發過社會關注。這種現象其實也正常,在普通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會出現的沉浮,分道揚鑣,不會沿著一條筆直的路走下去,在“神童”們的身上,也基本一樣。
神童其實並不神,科學研究表明,有特色、有針對性的教育方式才是他們成功的秘訣。以科大少年班的學子為例,這些“神童”有幾個共同特點:即家庭教育比較好;早期教育開發得好,基本都上過幼兒園;學習習慣好,按時就寢;有自己的學習方法。等等。
由此得出的更科學的調查結果説明,家庭在少年的成長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些神童70%以上來自知識分子家庭,其中父母是中小學教師的佔多數,他們比一般的知識分子更懂得如何早期誘發,啟迪智力。
因此,對於“神童”的人生經歷,起起落落,甚至英年早逝,我們都應從一個科學的視角去看待。
那些對魏永康不幸去世而做出“人生濃縮”“過慧易夭”之類的迷信判斷,都是一些偏離大眾基本道德規範的狹隘、偏見之語。一言概之,對於教育潛在能力的藐視而專注于神童本來就“神”、大大異於常人的悖逆于科學的説法,自當擯棄。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陳鷹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陳鷹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