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讓服務業幾乎停留在寒冬。為激發消費潛力、帶動消費回補,3月起,全國許多地方面向大眾發放消費券,據統計,到4月30日止,全國各地針對“逛吃玩”發放的消費券已超百億元,杭州市到4月26日,已兌付政府補貼近4億元,帶動消費41億元,江西省到4月28日止,旅遊電子消費券就累計發放17萬多張,景區已核銷近7萬張。
杭州的現金消費券屬於滿減性質,滿減門檻低,且商家覆蓋全面,百姓享受實惠,商家增加盈利。數據顯示,截至4月底,杭州總計投入財政資金約3.8億元,帶動整體消費約41億元,顯然已經達到了刺激消費的初衷,有助於市場回暖。
然而,如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數字化的消費券也有其局限性:新消費業態接受度低、數字經濟參與度不高尤其是不熟悉移動支付的群體就較難加入到消費大軍中。筆者居住的小區,相當數量的是老年群體,聊天中他們反饋:那都是年輕人的事情!還是給我們鈔票實惠些,想買什麼自己做主。可見,針對不同群體,政府推動經濟復蘇的行為可以更加多樣,目前的做法可以説把一些消費水準並不低的老年群體給排除掉了,但如果發放現金,政府的運作成本可能急劇上升,但不管怎麼説,如此“一刀切”地舉措不免讓人覺得有“圖省事”之嫌。
公平,是相對於每個人而言的。對於老年人或者低消費群體,消費券發放應如扶貧工作那樣注重滴灌式的“精準”,在了解社會總體消費需求的基礎上,既要考慮消費水準的人群種類和地區差異,又要考慮有本省戶籍卻長期在外地工作者又不善於網購者,即使搶到券也只好作廢,同時也要考慮搶券是有很大的運氣成分,而且這種“滿300送100或減100”式的純商業行為,似乎不應該是政府的作為,政府只是起政策引導作用,與市場的關係是“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式的各行其是,此次許多地方的消費券發放,看起來很美,但對於不適應智慧移動設備的群體和山區人們,刺激性就不是很“過癮”,因此其普惠措施應考慮多渠道、多種類,做到真正激發每一個群體的消費潛力。
拉動內需的消費券的確是個好事,但如何好中更好、優中更優,其實也考驗著政府行政的智慧與藝術。
來源:中國網 | 撰稿:林魯伊 陳傑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林魯伊 陳傑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