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潮評社 > 最新評論 新聞詳情
潮評社 | 發揚老人捐助的善意,但受捐要量力
中國網 · 央視新聞週刊 張大鵬 | 發佈時間2020-02-12 21:57:53    

   抗疫攻堅期,不少國內企業、不同國家和地區,都在陸續捐款捐物,與此同時,國內普通公眾的慈善捐助熱情也高,常常令人眼眶濕潤。比如最近媒體不時報道“無名之輩”,為表達對抗疫一線人員的敬意,扔下善款或口罩掉頭就走,但當人們面對某些善款捐物時,卻五味雜陳。“老人”、“畢生積蓄”、“全部捐獻”,是的,當老人把全部家當捐出去的時候,身為讀者或觀眾收穫感動的同時,更多的是不安。

u=4021689959,4158110971&fm=11&gp=0.jpg

  拾荒者、環衛工、擺攤者等,這些在常人看來,都是實實在在的社會低收入群體,在目前抗疫情勢下,他們都能站出來竭盡所能獻一份力,確實能鼓舞人心,讓人收穫一種團結一致、共赴時艱的力量。所以每每他們出面表達善意,總會給一線人員以極大慰藉,對於普通公眾來説,更是一種激勵。
 
  但是媒體選擇報道的這類人群,往往正當老年期,不少是七八十甚至九十多歲的高齡老人。他們都是從艱苦歲月中,摸爬滾打走到現在,對國家和民族有著極為樸素的感情,認為國家有難,自己就該站出來,還有餘力就獻力,但往往無力者選擇捐錢,甚至不惜拿出畢生積蓄一捐了之。公眾不安的地方就在這裡,如果他們捐獻了自己的畢生所得,誰來負擔他們的養老和治病呢?這是新聞報道中沒有交代的,不免讓人有種深深的不安:感動有了,但是這樣的感動代價太大太大,捐了錢的他們,以後如何生活?
 
  這次疫情來勢洶洶,人心惶惶。一線人員疲憊又因時常缺少物資而深陷危險之中;普通公眾為配合防疫出讓了不少個人隱私和出行自由等權利。什麼時候才能熬過和打贏這場抗疫戰?這些老人的行為給了這個冬天中無數還在堅守、迷茫的人們以信心,但是當他們把一生所得捐獻出去的時候,我們可不能坐視不管。
 
  要知道,一線人員現在最為短缺的是防護物資,而不是資金。畢竟,後者有無數團體和個人以各種方式持續捐助,更有中央和地方以各種方式統籌,無論如何,都輪不到這些有著大善的低收入老人站出來捐出養老錢、治病錢。青壯年勞動者,我們尚且擔心他們可能一夜返貧而一無所有,這些老人如果沒了錢,更沒有抗衰老和病痛的能力,他們的後續生活更值得我們擔心。老人的善意可以“寄存”也可以發揚,但各單位受捐的時候,可要量力而行。
 
  希望官方和民間慈善機構、醫療單位,都能臨時、或以後正式建立一種篩查機制。凡是捐獻者正當老年期的,且以後養老、治病缺少必要社會保障的,都應該少受捐甚至採取分文不收的態度和措施,想方設法勸返老人,並歸還老人的錢款。而作為引導社會輿論的媒體和自媒體,也要提高篩查能力,凡是這樣的報道,不能簡單化處理,不能一味為了代價極高的感動而輕率報道,要心懷悲憫,處處想老人今後的難處,不要只收穫感動而不面對他們年老的悲傷和淚水。

來源:中國網    | 撰稿:央視新聞週刊 張大鵬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央視新聞週刊 張大鵬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