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反向春運”衝上微網志熱搜。杭州與北上廣深等10大城市一起,成為今年“反向春運”的主要目的地。
回家過年,義無所顧。過去中國人,老人在哪,家就在哪。如今這個“鐵律”,正在悄然改變。而真正成規模的“反向春運”,今年是元年。鐵路數據顯示,今年春運,傳統高峰線路的反向客流增加了9%左右,其中兒童增加39%,50歲以上旅客增加了42%。
團圓之處便是家。春節回去的這個“家”,不再一定是老人居住的地方,也不再是城市人口兒時居住的地方。越來越多的兒女期盼老人進城過年;越來越多的老人體恤兒女春節出行難、假期短,願意去兒女工作和安家的城市過年。過年的方式變了,愛沒變,反而更濃了。春節回去的這個“家”,回歸了中國人過年團圓的最初概念。有愛的地方就是家。人們想要的“年味”,也在於此。
“反向春運”,政策助力。日前發改委等部門發佈的《關於全力做好2020春運工作的意見》中,首次明確將推行回空方向列車票價優惠措施,鼓勵“反向春運”。這是有形之手對於春運市場的一次創新調節,市場化與人性化得到了協調匹配,春運的資源配置優化了,民眾出行成本降低了。“反向春運”也由過去的“提倡”,變成了現實的“落地”。
社會經濟發展,推動人的觀念改變。“反向春運”的大規模形成,不是老人一夜之間傳統觀念改變的結果,而是經濟發展的使然。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加速改變著農村人口的生活方式——城鄉生活方式的差別在明顯縮小,老年人很少再有城市生活的不適應、冷清感;春節爆竹聲聲的“年味”也被民眾環保意識的增加而摒棄。在城市打拼的年輕人,遇上了大城市人才競爭的好時光,落戶、購房等配套政策傾斜,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很快在城市安家落戶,也加速著對所在城市的認同感。他們不再為把父母接到城裏過年而感到處處窘迫,他們有條件在打拼的城市把父母請到城裏,盡一份時尚的孝心和愛心。
“反向春運”,杭州是一個“溫度計”。杭州新經濟的産業結構,帶動著城市人口結構變化。越來越多的新杭州人從事網際網路行業或關聯職業,他們用很短的時間完成了以往外來人口需要很多年才能實現的安家落戶“自由”。他們的獲得感明顯,對這座城市的認同感同樣很明顯。他們選擇“反向過年”,也拉動著杭州“反向春運”的指數。其實拉動的,也是兒女與父母的幸福指數。
春節新時尚,服務要跟上。杭州城市的常住人口已在1000萬上下,“反向過年”無疑將成為越來越多杭州家庭的選擇。這意味著“反向過年”的新時尚,杭州很有可能成為新常態。如何讓逐漸常態化的杭州春節生活便利、保障充分、品質提升、年味十足,這是擺在杭州面前的一道新課題。杭州應該做好提前謀劃,提升服務。公共交通、安全保障、衛生保潔、市場供應、社區管理等等,都需要細化到位,讓“反向過年”的人們在這座城市,有溫馨的家園感、細緻的歸屬感、春節的年味感。
心安處,即故鄉。“反向春運”上熱搜,杭州上了“一線”榜。讓每個來杭過年的人把杭州當成心安之家,杭州準備好了嗎?
來源:中國網 | 撰稿:劉雪松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劉雪松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