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青年報報道,2019年最後一天,2年多前因在自家藥店內用心肺復蘇施救老人、致老人肋骨骨折而成為被告的孫先生,拿到了瀋陽當地法院駁回原告訴訟請求的民事判決書。至此,懸在孫先生心頭長達2年多的這塊“石頭”終於落地。
聽起來,這是又一個“好心施救、沒有好報”的案例。2017年9月7日,70歲左右的戚老太來到孫先生經營的藥店,稱有點胸悶氣短。孫先生在幫助對方測量血壓時,戚老太突然倒地、呼吸停止,於是撥打120,併為她做心肺復蘇。隨後救護車趕到送醫,醫院檢查發現戚老太雙側12根肋骨骨折、右肺挫傷,住院18天。更意想不到的是,當年10月,孫先生接到法院送達的戚老太訴狀。戚老太在訴狀中要求賠償近萬元住院費,待傷殘等級評定後另需賠償傷殘金。
有“行醫執照”的孫先生做心肺復蘇,尚且壓斷患者肋骨、招致賠償訴訟,網友覺得“一般人”將來遇到他人突發情況,定是更難“下手”相救。當然“技術”是網友糾結的表像,網友真正宣泄的是“好心沒好報”的不滿情緒。
從醫學角度來看,急救中的心肺復蘇因力度大、頻次高,確易造成被救者類似骨折等傷害。更何況孫先生施救的是位七十高齡的老人。但從急救的人性原則來看,相對於搶救生命,排在第一位的顯然不是確保沒有骨折,而是搶救生命。然而孰輕孰重,戚老太不清楚,相關的法規設置應該明明白白。而令人遺憾的是,這個簡單的道理並未有成熟、詳盡的規制,這個簡單的案子還是走了長達2年多的司法程式。
儘管2年多時間過後,接到法院駁回原告訴訟的孫先生表示很“欣慰”、將來遇到“肯定還會相助”,但其間孫先生遇到的壓力也是“山大”——從此藥店生意冷清,今年6月關店。
就像心肺復蘇時可能造成被救者骨折等現象在所難免,孫先生有委屈情緒也是難免的。但在“老人倒地出手相助”這件事情上,中國社會的網路情緒,則表現得極其敏感。這與過往類似案例中存在的一些誤判、錯判有關。因此每個施救者個體的委屈,都會快速傳染到網友群體身上。瀋陽此案,也未能倖免。
作為個案,心肺復蘇造成12根肋骨骨折,70歲老人骨骼本身的脆弱,偶然中也應有一定的必然性。但網路情緒的脆弱,則應從過往類似案例每每引爆情緒的必然性,逐漸改變為偶然性。這是需要通過法規的設置來完善、通過現實案例的判決結果來“修補”的。瀋陽案件,判決結果很給力,但節奏稍許慢了些。
類似見義勇為的案例,一旦事實清楚,該斷則斷。時間拖得越長,能量損耗越大。而對於媒體和網路輿論來説,則不應糾結這樣的老人將來要不要救、該不該救,而是應該引導法規設置走向更加完善,讓更多的“孫先生”面對突發情況的第一時間就能毫不猶豫地出手相助。哪怕只是初通心肺復蘇急救常識的“菜鳥”,都應讓他們在生命面前敢出手、願相助。
老人倒地,網路關於能不能救、要不要救,已經糾纏太久了。這與過往一些案例司法層面的誤判、錯判有關。這幾年法治在完善、能量在凝聚。這股向上向善的正氣,正在替代網友群體的戾氣。正氣宜鼓不宜泄。這就需要在法治設置、輿論引導、技術傳播等層面形成合力。生命突發情況常有,出手相助的正能量應該長在。
來源:中國網 | 撰稿:劉雪松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劉雪松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