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佈會,相關負責人在解讀教育部等七部門近日印發的《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時提出,要將師德師風納入日常管理,嚴重違紀者將終身禁教。
這是國家部委層面首次對師德師風問題提出的“終身禁教”概念。在此之前,發生在校園內、尤其中小學未成年兒童身上的性侵等案件令人髮指,有些涉案教師更是在法治懲戒之後在教育工作崗位不斷遊走在教育工作崗位的“旋轉門”、不斷地在同一個性侵犯罪的路子上“走到黑”,因此“終身禁教”一度成為社會廣泛的期待。
終身禁教,門檻築高。它意味著,三尺講臺上的一次嚴重違紀,將終身無法從事教育工作。這個關,把得很到位,很實在。最近北大、上財等兩所知名高校相繼發生的兩起教師嚴重違法違紀醜聞,再次讓社會感受到,教育崗位的“零容忍”程度標準不夠高,違法違紀者為之付出的代價不夠沉重。即便依法懲處獲刑幾年,這些人難保哪一天不會重返講臺,不會舊病復發,不會站起來又是一匹害人的“色狼”。
教書育人,崗位特殊。將師德設為“第一標準”,是崗位的標準,也是法治的底線。然而教育部亮出終身禁教這一“史上最嚴”標準之後,網上也非一致贊同。此中的顧慮在於如何界定“嚴重”、如何處理好“付出沉重的代價”與法治化的關係、如何防止師德師風的泛擴大化等等。這些顧慮,需要制定出更多具體細化的教師職業行為負面清單,加以厘清與説明。
底線要細,紅線要硬。教育部等七部門發佈的《意見》重點明確了高校教師性騷擾學生、學術端,中小學教師違規有償補課、收受學生和家長禮品禮金等群眾反映強烈,社會影響惡劣的問題。這些也在既往的各種“禁令”“規範”“準則”中反覆體現。但之所屢禁屢犯,除了執紀不嚴,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底細雖有,但不清晰;紅線雖在,但彈性太大。哪性屬於組織依紀處理、哪些需要依法處理、哪些應該撤銷教師資格甚或清除教師隊伍、哪些屬於依法處理之外不能從事教育工作,等等這些,很多是憑案件的傳播影響力來稱量,靠領導或主管部門的拿捏來掌握。
評選獎優,也是如此。底線之上,師德師風只有更好,沒有最好。紅線之上,只有“魚死”,沒有“漏網”。因此“第一標準”,只有唯一性、排他性,不能有彈性。如果不是以底線與紅線做標準,而是一年一度“排排座”,到了年底“分果果”,很容易論“線”行賞,輪流“坐樁”。很多案發之後的教師經不起查,既包括過去的劣跡,也包括過去的獎勵與榮譽。
標準就是底線,也是紅線。同是有償補課、收受禮品禮金,有次數與金額的多少與大小。哪些夠得上與性侵“鹹豬手”、學術不端的“抄襲手”一樣,給以一朝伸手、終身禁教的沉重代價,需要有明確的標準設定,否則無以達到足以敬畏的效果,也缺乏應有的操作性。
亮紅線,也要織“黑網”。“嚴重”“沉重”的標準細化之後,還要建立全國教育崗位錄用人員的聯網資訊庫,讓全國可查、可控、可防,真正讓密織之網成為學生不受傷害的保護墻。
來源:中國網 | 撰稿:劉雪松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劉雪松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