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潮評社 > 最新評論 新聞詳情
潮評社 | 法定婚齡暫不修改,為何最釋然的是年輕人
中國網 · 劉雪松 | 發佈時間2019-10-22 13:21:05    

   法定婚齡“暫時不改”了。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21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三次審議,草案三審稿對法定婚齡不做修改,維持現行婚姻法規定的結婚年齡——男不得早于22歲,女不得早于20歲。

timg.jpg

 
  很有意思的是,法定婚齡暫時不改,最釋然的是年輕人。專家提出降低法定婚齡的“強烈建議”時,將“人口結構”“鼓勵生育”等訴求,裹持在“國際普適標準”等等的理由中,雖然動機“憂國憂民”,目的“利國利民”,但在年輕人眼裏,卻是不言而喻的滿滿“功利”。
 
  專家以為是“福利”,年輕人心裏是“負擔”。按照專家的設想,中國的法定婚齡,應該向大多數國家的法定設置“看齊”,設定在男20歲、女18歲。而這個年齡,在年輕人心裏,是把自己當孩子來看的。這不是中國的年輕人不願長大,不是與誰做抵觸,更不是不願為國家的“人口紅利”做“貢獻”,而是中國的家庭、社會、教育、就業等全方位的結構,讓年輕人挑不起早婚早育的沉重擔子。是過不了將生活的擔子扔給父母、影響三代人生活品質的這一關。這不是逃避,反而是一種清醒的認知,是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負責任的正確態度。
 
  聽專家的,還是聽大多數年輕人的。這是個問題。如今這個問題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暫時不改。這個最終的結果,不是對年輕人訴求的讓步與妥協,而是對真正意義上“利國利民”的審慎考量。
 
  中國現行的法定婚齡,未必是放眼全世界屬於“最佳”的,但對中國的國情來説,卻是適合的。法定婚齡雖然“起步”不低,但與年輕人的意願總體吻合,而且允許民族自治區域變通適用。
 
  現實中國社會,結婚率連年下降。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數據顯示,2013年以來,全國結婚率從9.9%,逐年下降到2018年的7.2%,且經濟越發達的地區,結婚率越低。這表明,婚齡不是結婚意願的關鍵,關鍵是如何解決社會發展進步與保障的“結構性”問題。既包括生理條件和心理條件的,也包括生活條件、環境條件的。如果關鍵核心的結構性問題不解決,單一地解決人口結構問題,容易因為“單兵突破”,損及其餘。
 
  結婚年齡的法律設定,只有在既考慮自然屬性、又充分考慮社會屬性的基礎上,才能得到更加接近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精準權衡點。婚齡關乎繁衍後代的節奏,關乎人口結構,但直奔“繁衍”的婚齡設置,只會是以年輕人家庭的現實代價,換取這項建議者想要的“人口結構”。這種建議,無論出發點多好,也因為政策的功利性太強,有著“殺雞取卵”的嚴重副作用。
 
  讓中國的年輕人把最好的時光用於奮鬥,而不是用於一廂情願的人口結構調整,這是法律制定的正確導向。立法有訴求,但應該建立在全社會的最大化約數基礎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不顧社會現實的功利訴求上。中國的人口結構調整,需要政策的激勵,但更多的激勵應該放在減輕年輕人社會家庭的負擔上,放在更多地解決結婚生育的後顧之憂上。而不是在法定婚齡的“下線”上,動些簡單的腦筋。否則人口的結構矛盾衝突緩解了,新的、可以預見的其他社會矛盾接踵出現。這一點,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三次審議民法典時,把了個令廣大年輕人放下心來的好關。
 
  暫不修改,不是以後鐵定不改。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尊重民意的最大公約數,到時候該改則改,水到渠成,這樣的法律設置,才是妥妥的利國利民。

來源:中國網    | 撰稿:劉雪松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劉雪松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