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潮評社 > 最新評論 新聞詳情
潮評社|宜居的杭州該有人情味的社區
中國網 · 萬潤龍 | 發佈時間2019-06-27 09:14:33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杭州人,筆者的優越感是難以撼動的,即使是在北上廣的朋友面前,我也從來不會示弱。而對於發生在杭州的新聞,只要是正面的,經驗型的,我大多會不遺餘力地去采寫,去宣傳,而采寫的過程則往往伴隨著自身的自豪感——我們杭州,又讓我自豪了一回!

  記得是在2008年,杭州市當選為“中國宜居城市”,而且在10個上榜城市中排名第一,另九個上榜城市中好像有成都、威海、深圳、昆明、珠海等。“中國宜居城市”出現于2005年1月,當時,國務院批復北京城市總體規劃,首次使用了“宜居城市”的概念。

微信圖片_20190627091005.jpg

  成都

  同年7月,國務院在全國城市規劃工作會議上要求各地把宜居城市作為城市規劃的重要內容。2007年5月,國家建設部科技司通過《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標準》。次年,杭州市就入選中國宜居城市。而在此前後,杭州市連續11次入選“最具幸福感城市”。杭州市委宣傳部和成都市委宣傳部曾在成都聯合舉辦過“天堂與天府的對話”,因為成都也入選過“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單。

  那次對話,我應邀擔任演講嘉賓。我演講的主要內容是“享受慢生活”和“助長人情味”。“享受慢生活”是對杭州、成都人文環境的稱道,“助長人情味”則是對杭州、成都未來的期盼。

  如今,杭州市的政協委員關注杭州的未來社區。筆者以為,杭州的未來社區依然要在“助長人情味”上花大力氣下大功夫。

微信圖片_20190627091010.jpg

  中山北路孩兒巷口

  作為一名五十年代出生的老杭州人,我十分留戀自己的兒時生活。我出生在孩兒巷一條叫新安裏的小弄堂裏,一家七八口人擠在不足30平方米的殘破房屋內,我與三個妹妹都是從小學時期就需要通過自己幹活賺錢交學費補貼家用,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我們的左鄰右舍也大多是窮人家庭,説我們生活的社區就是一個貧民區一點不過分。

  就是在那樣的居住環境,我的回憶卻充滿著快樂。那是一種足以讓今天的孩童羨慕的生活。不説上學時的快樂(作業很少,有足夠的時間玩),就説説放學後的生活。雖然沒有花錢買的玩具,但有的是玩伴,追追兒(一人逃幾人追,抓住算贏,換一人再追),躲貓貓,滾鐵箍,打彈子,拍洋片,飛紙鏢,劈甘蔗,彈牛皮筋,跳牛皮筋,扔五子兒……

微信圖片_20190627091019.jpg

微信圖片_20190627091024.jpg

微信圖片_20190627091027.jpg

  當時路邊有小書攤,花一分錢厚的可以看一本薄的可以看兩本,常常是五六個人圍著看一本。夏日的晚上就更加有趣,幾個小夥伴各自搬出竹榻一字排在地上,望著天上的星星和月亮,講著聽來的看來的故事和各種稀裏古怪的傳聞,直到睡著了睡醒了或者被家長叫醒回去睡覺,第二天早上再呼朋喚友一起去學堂。偶爾也會因小夥伴輸了不認賬耍賴被群起而攻之甚至打一架教訓不講信用的夥伴,但很快會拍拍肩膀一笑了之重歸於好。用無憂無慮和眾小無猜來形容當時的生活,恰如其分。

  再説大人。鄰里間就是一個大家庭。各家洗的衣服都晾在同一塊空地上,下雨了家中無人不要緊,絕對會有鄰居幫你收衣服;家裏大人出去辦事來不及回家燒飯,孩子回家不用擔心吃不上飯,隨便上哪一家都會為你添一副碗筷。哪家來了不速之客卻家中無人接待,鄰居會讓客人上自己家裏坐下,遞水聊天,絕不會讓客人坐冷板凳。一到過年過節,弄堂裏會十分熱鬧,各家各戶都會弄些好吃的,然後串家互贈,我們這些孩子則端著碗跟在大人的屁股後面,吃飽了各家的佳肴後滿腹而歸。

  窮並快樂著,是我們兒時生活留下的記憶。

  1984年,筆者曾以自身的經歷寫成《我們的孩兒巷》參加杭州日報的國慶徵文活動,並以此文為敲門磚進入杭州日報當記者。此文被評為當年的浙江省好新聞二等獎,並被選入杭州市的小學五年級輔導讀物。

  這樣的里弄,這樣的人情味,這樣的快樂生活,現在還有嗎?沒有了!

微信圖片_20190627091032.jpg

  杭城老照片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杭州城區進行了一輪又一輪的舊城改造,杭州市民的生活水準逐年提高,居住條件逐年改善,昔日的貧民區已經不復存在,社區的環境也越來越好。

  應該説,在我走過的城市中,杭州市的城市環境和市民幸福指數堪稱上乘。然而,我回憶中兒時的快樂,鄰里間的熟識和其樂融融,社區里弄的安全感,卻讓我尋尋覓覓而難得其果。

  同一棟樓,樓高七層,一梯兩戶,總共不過14戶人家,一起居住了20多年,能夠叫出名字的不過三四戶,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幾乎沒有了串門的習慣。孩子間更是形同陌路,在同一趟電梯上下也不會互打招呼。這樣的關係持續下去,對孩子的成長將産生怎樣的結果,想想十分後怕。

  因此,我以為,未來社區的打造,首先要在人情味上著手。政協委員們提出了打造未來社區的鄰里場景、教育場景、健康場景、創業場景、建築場景、交通場景和低碳場景等。

  我以為,除了鄰里場景,其他的都可以用錢去改善,而只要花錢能夠解決的事都不是什麼太難的事,唯有鄰里場景是很難用錢來打造的,因為人是高智商的群居動物,人際關係需要人情維護,鄰里間如果少了人情味,少了群體的互動,即使樓道再漂亮,進出再方便,環境再優美,創業再容易,也不會增加多少幸福感。

  人的幸福感來源於人際間的交流和互動,“良言一句三冬暖”,在同一個空間,問候與寒暄能夠産生溫暖和溫情,而彼此間的冷面相對則會增加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微信圖片_20190627091036.jpg

  打造有人情味的未來社區,需要社區居民的共同努力,但政府及社區管理部門應該有所作為。

  人情味的社區需要交流和互動,政府應該倡導社區居民的群體活動,社區的管理者和服務者應該多組織有社區全體居民參與的社區活動。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經常有居民區開大會,還有居民小組會,未來社區也不妨設置樓道組織,舉辦類似“鄰里節”之類的活動,同一樓道居民可以互留姓名電話工作單位孩子學校班級,逢年過節社區可以組織一些全樓群居民參與的群體活動,可以組織不同類型的志願服務,通過互相幫助增進友誼,彼此間增進熟識了解。

  杭州市教育局組織的社區學習共同體已經持續了10餘年,至少有10萬杭州市民參與其中,但絕大多數參與者為老年人。筆者以為,這是助長未來社區人情味的極佳載體。居民們以相同的愛好聚集在一起,互相切磋,互教互學,教學相長,老有所學,學有所樂,親如一家。

  如果這樣的平臺推廣到未來社區,做到全覆蓋,接地氣,常態化,每個社區都有學習共同體,不同年齡段的居民都參加適合自己參與的一個或幾個學習共同體的活動,人際間的交往交流呈常態,鄰里間的親情潛滋暗長。在這樣的環境中,鄰里心手相連,互相照應,見面問候,見難相助,禮尚往來,親如一家,歡欣愉悅,幸福指數陡然遞增。這樣的社區,就是我們的精神家園。

來源:中國網    | 撰稿:萬潤龍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萬潤龍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