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報報道,山東德州禹城的芹菜,實現了低損耗、高品質供給。剛剛從地裏採摘下的芹菜,經過分揀、加工、輸送等高效處理流程,最終以新鮮的狀態被端上了餐桌。這表明,新型社區電商平臺能夠實時連接農戶、農産品和消費者的資訊需求與産銷訴求,打造了高效、精準的農業供應鏈,為解決農産品損耗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這已經是今年以來,人民日報第三次報道新社區電商。
今年5月,財政部、商務部、國家鄉村振興局聯合印發《關於開展2021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擴大電子商務進農村覆蓋面,健全農村商貿流通體系,促進農村消費。新興社區電商應運而生,在前端依託百萬小店,構建社區“一刻鐘便民惠民智慧社區生活圈”,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實惠好貨;在後端直連農産品基地,幫農民增加收入,從産銷兩端帶動農民與小店共同富裕。
而在一年以前,央媒還曾經高調批評社區團購平臺“燒錢搶流量”的行為。社區團購是一種新興電商模式。它以社區為單位,由團長線上上借助群組、小程式等方式,組織社區居民拼團買菜或者購置日用品。一般當日線上下單,次日即可自提或由團長送貨到府。這一模式最初在2018年發酵,並於去年借助疫情迅速發展壯大,創業者入局,巨頭下場,一時間,賽道擁擠且熱鬧。但是,隨著各大網際網路巨頭瘋狂砸錢打起價格戰,社區團購一度引起社會對其搶奪小販“最後一塊銅板”的擔憂。
為此,不僅輿論對此持批評態度,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也提出“九不得“規定,及時給行業降溫。事實上,今年以來,在監管與市場等多重壓力之下,社區團購已重新洗牌,不少中小平臺遽然出局,巨頭企業紛紛裁員甚至砍掉整塊業務,賽道實實在在地進入了“下半場”。
不同於傳統社區團購依據經驗定量採購的模式,新型社區電商淘菜菜以銷定産,根據消費者具體需求安排生産活動,真正做到了産銷合一。這背後的邏輯是,其依託大數據與數字化供應鏈能力,實現了線下人、貨、場的精準匹配,賦能産業鏈上的各個環節。
在農産品生産端,我們經常看到某地柑橘滯銷、某地白菜爛在地裏;而在城市的消費端,我們也經常看到各種食品安全問題頻發,老百姓買不到新鮮食材的新聞。而通過新型社區電商,消費者直接通過平台下單,生産端接收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訂單,然後根據需求發貨,使得産銷雙方實現最大化的資訊透明,減少物流與分銷成本,惠及兩端利益。所以,儘管在商業模式上仍屬於社區團購,但其又不同於傳統社區團購,成為獨具特色的新社區電商。
于生産端,這一模式減少了庫存和流通成本,降低了損耗,避免了降價打折,實現了收益最大化;于消費端,由於生産企業按需供應,可以在保鮮期內順利賣完産品,消費者也能夠及時享用新鮮食材,保證食品的口感度。據報道,阿裏淘菜菜平臺依託百萬小店,以及從田頭到餐桌的農産品直採直銷網路,已經將蔬菜損耗率從15%降低至3%。湖北某養牛場,僅需36小時即可實現從牛場到社區的新鮮牛肉供應,大幅提高了傳統社區電商的服務效率。
這契合了網際網路下半場的生存邏輯:如果説,一年前,社區團購是靠砸錢與規模效應來搶佔市場,那當下,各大玩家就是要靠精細化管理運營,創新産品服務模式,來構築自己堅固的護城河。與任何網際網路賽道一樣,“撒幣”模式已告結束,只有堅持創新姿態,通過“精準化産銷,數字化便民”模式,持續賦能生産者與消費者,實現農民、企業、小店與消費者的互利共贏,才會真正為市場所接受。
來源:中國網 | 撰稿:肖虎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肖虎 | 責編:丁薩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