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新經濟 新聞詳情
演藝圈資本市場亂象及投資騙局調查
法治日報 · | 發佈時間2021-09-06 09:28:55    

   ● 目前常見的影視投資騙局有三種:打著著名影視公司、導演、當紅明星或者重要機關的旗號,宣稱合作,騙取投資;將影視作品包裝成一個高收益率的理財産品,利用高收益率為誘餌,吸引投資者入局;對外出讓投資份額,以眾籌形式溢價售賣。

  ● 近年來,有的影視上市公司放大杠桿、以小博大,通過“明星證券化—標的公司‘空殼’化—保底發行、票房造假哄抬股價—自買自賣、減持質押瘋狂套現”的資本運作套路,掏空了很多中小投資者。

  ● 建議進行政策性拆分,將製片公司的發行和放映業務分離,製作公司不能做院線,經紀公司不能做製作。這樣一來,經紀人就會去維護藝人的權益,製作公司就會去和經紀公司談判,降低藝人的成本,如此才會形成良性業態。

  李學政又被激怒了——今年某公司在擬運作的47集電視連續劇《鐵軍》項目簡介中,赫然標注著聯合出品方為“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金盾影視中心”。而實際上,這個預算6000萬元的項目與金盾影視中心毫無關係。

  同時他又很無奈——作為金盾影視中心主任和製片人,李學政對這種假冒其所在影視中心出品或者他個人名義宣傳融資的影視投資騙局已經司空見慣了。8月10日,他在微信朋友圈裏發佈了一條“鄭重聲明”,希望有關方面關注到這種亂象。

  “感覺自己天天在打假。”9月3日,在金盾影視中心,和記者談起演藝圈的虛假項目和投資騙局,李學政皺了一下眉頭説道,“這種亂象應該好好整治一下了。”

  近年來,隨著影視行業市場規模不斷增長,越來越多的資本涌入,在促進該行業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造假現象和投資騙局。比如為吸引投資和賺取回報,收視率造假、票房造假、微網志數據造假、榜單造假等事件層出不窮,防不勝防的還有盜用公司名字、假稱知名導演執導或當紅明星主演騙投資的現象。

  記者調查發現,當下影視行業的一些不良資本運作衍生出了諸多黑灰地帶,除了暗藏法律風險外,還極易導致行業中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對行業生態造成嚴重破壞。

  影視項目融資碰瓷名人

  投資者中招皆因套路多

  “被總監製”“被聯合出品”這樣的事情,李學政每個月至少會碰到四五起,在他看來,這些已被發現的騙局可能還只佔總量的五分之一。

  2017年,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爆火後,該劇總監製、總發行人李學政進入公眾視野。此後,冒用他個人名義或者所在機構名稱宣傳融資的現象時有發生,直到氾濫成災。

  2019年7月4日,李學政通過微信朋友圈點名電視劇《雙園風雲》劇組,稱對方假冒金盾影視中心欺騙投資商和演職人員。在《雙園風雲》公開的招商籌備文件中,金盾影視中心的名字出現在出品方一欄,同時也被列為該劇的發行方,李學政則被列為該劇總監製之一。3天后,又有一家影視公司在策劃案中擅自使用李學政個人簡歷,被發現後,對方發佈了一封道歉信。

  去年,還發生了一起“烏龍事件”,導演寧浩給李學政發了封律師函,因為有人打著“總監製李學政”和“著名導演寧浩”的旗號發佈項目書進行融資。寧浩不知道,李學政也被冒用了。李學政對此哭笑不得,“我們兩個真李逵,被李鬼打著招牌去騙錢”。

  北京天平(長沙)律師事務所律師劉京成曾經接過幾起電影投資詐騙案,在他看來,金盾影視中心、李學政在影視行業是權威、專業的象徵,一些出品公司利用這種“假關係”發佈“假項目”,能引來很多潛在的合作,最後或能順利融資,但此舉損害了金盾影視中心的權益和李學政的署名權。

  因多次被“碰瓷”,李學政不勝其煩。他直言,影響不大的騙局只能假裝看不見,因為很難全部追究,“在微信朋友圈發佈的還是可以打的,有些還不好打,因為牽扯很多人”。

  2019年《巡迴檢察組》立項之初,某影視公司在項目投資中只佔5%的份額,卻對外宣稱其投資佔該劇總投資的50%,在全國各地以眾籌方式將這些股份釋放出去,並且釋放對像是不特定關係人,導致數百人受騙。“通過這種操作,很快就能收回成本,將風險留給下面的投資人。這種操作方式比較隱蔽,騙取不特定關係人的錢財,社會危害性很大。”李學政説。這是一起典型的惡性詐騙事件,最終該公司被公安機關立案調查。

  據李學政介紹,目前常見的影視投資騙局有三種:打著著名影視公司、導演、當紅明星或者重要機關的旗號,宣稱合作,騙取投資;將影視作品包裝成一個高收益率的理財産品,利用高收益率為誘餌,吸引投資者入局;對外出讓投資份額,以眾籌形式溢價售賣。

  此外,據公開報道,還有人用具有誘惑力的概念吸引投資,比如以上映電影的票房表現作為分紅的標準。此前有人在網上宣稱,電影《狐蹤諜影》發行14萬張“版票”,每張1000元,總和佔該電影50%的票房分紅,而票房預計在20億元以上。該片曾宣稱2018年10月黃金檔上映,最後直到2020年才上映。當投資人去諮詢時,對方又辯稱“版票”只是由公司發行的具有收藏價值和門票功能的票。

  在李學政看來,那些假借知名導演、演員參與做項目宣傳的公司,有的是因為缺乏資金但又急於做成影視項目,採用此招籌到錢後,再去找那些被冒名的導演、演員合作,“但很多時候好演員和導演沒有檔期,片方只能換人拍攝。如果投資商所簽的合同裏沒有規定主創人員,被坑後就很難打官司維權”。

  更惡劣的是,有的項目方騙到錢以後挪用他處,甚至卷錢跑路。“處理這種事情,通常是發個聲明不了了之,能看到的人很少。如果我們起訴侵權方,不僅耗時很長,而且對方多是皮包公司,得不到什麼賠償。”李學政説,違法成本太低了。

  明星上演推動股市神話

  天價片酬背後內幕重重

  為什麼虛假項目和投資在演藝圈如此猖獗?李學政認為,這和近年來資本大量涌入有一定關係,“大家覺得演藝行業好賺錢,一窩蜂涌入該行業,有些人心懷鬼胎,利用假項目、假投資圈錢”。

  然而,資本市場從來都沒有那麼簡單。

  人們至今對2016年一家明星企業企圖用6000萬元撬動30多億元的瘋狂操作記憶深刻。

  當年,演員趙薇和丈夫黃有龍成立的龍薇傳媒,試圖以30.6億元的高價收購上市公司萬家文化。成立僅一個月的龍薇傳媒註冊資本尚未實繳到位,僅有6000萬元為自有收購資金,杠桿率高達51倍。

  此舉在A股市場引發不小的震動。最終,該筆交易被叫停。

  也是在2016年,深交所向樂視發出明星為何低價入股的質詢,樂視網擬向樂視影業44名股東發行股份並支付現金,其中包括多位大牌影視明星,深交所要求披露樂視影業報告期內的詳細財務數據。暴風集團擬以10.8億元的對價收購稻草熊影業60%的股權,該公司主要明星股東為吳奇隆和劉詩詩,溢價率近40倍,收購方案很快被證監會予以否決。

  當時,在影視公司上市熱潮的刺激下,不少一線藝人紛紛扎堆入股當老闆,在影視界掀起“明星股東”旋風,名人IP在資本領域到了炙手可熱的哄搶階段,外界對明星空殼公司估值存有質疑。也有投資者認為,存在影視明星鉅額利益輸送並由中小股東買單之嫌。證券監管部門則頻頻發出警示,明星證券化“對上市公司經營及財務報表有重大影響,很可能對投資者形成誤導”。

  2016年,隨著一些明星收購案的流産,“明星推動股市神話”戛然而止。儘管沒有明確的監管政策出臺,但2016年至今,再也沒有一家明星影視公司能登陸A股。

  而一些不良影視資本破壞行業生態,快速攫取利益的腳步卻從未停止過。記者梳理髮現,近年來,有的影視上市公司放大杠桿、以小博大,通過“明星證券化—標的公司‘空殼’化—保底發行、票房造假哄抬股價—自買自賣、減持質押瘋狂套現”的資本運作套路,掏空了很多中小投資者。

  李學政透露,有的影視上市公司甚至故意包裝虧本的公司,賺股民的錢“割韭菜”。

  “某些影視公司真正的收入,不在主營業務,而在其背後的資本市場套現。”編劇郭明亮曾對影視投資有過研究,他發現,股市一度成為資本方的“提款機”。

  2021年A股市場“影視借殼第一股”長城影視被終止上市,該公司實際控制人趙銳勇通過借殼、自買自賣、高位減持、股權質押等手段獲得大量高杠桿資金,被輿論質疑為空手套白狼。

  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汪海林曾是《楚漢傳奇》《鐵齒銅牙紀曉嵐》等影視劇的編劇。他告訴記者,在資本遊戲的瘋狂加持下,影視行業的購銷環節存在諸多貓膩。

  汪海林説,在我國,影視行業存在壟斷現象,即製作公司和播出平臺是一家,製作公司和經紀公司也是一體。“自己製作,再賣給自己,中間産生利潤。實際上,經紀公司應該提高成本,製作公司應該降低成本,但他們是同一家,如果老闆讓經紀公司把藝人價格做高,那麼藝人的價格就是可控的,回報也是穩定的。一旦可控,就能完成高利潤,財務流水就會很好看,所以影視公司特別熱衷於簽藝人、簽經紀公司。藝人只要上戲,他們就會有回報,而項目回報相對是不可控的。”

  資本方為什麼青睞流量明星?汪海林解釋説,因為資本方可以通過流量明星做出天價片酬,推高成本,再做出超長劇集,做出超高單價,獲得大量利潤,迅速完成對賭。

  他透露,這中間有非常廣闊的黑灰地帶,做出虛高的成本和虛高的售價後,能從中獲取差價。比如一部戲通過上述一系列操作,將成本虛高至5億元,再賣出7億元,哪怕是“保底”5億元,他們都可以從中獲取鉅額差價。

  這種模式驅動下,利益唾手可得,一些不良資本方、製作方便無所不用其極,最終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在銷售中,給的回扣多,即使作品不好也能賣出高價錢,好的作品反而賣不掉。他們會想出一些對老闆或者平臺有説服力的説法,流量就是其中一個説法。這個明星為什麼值這麼多錢,為什麼需要用這麼多費用去買,因為他有流量。”汪海林説,所以資本方和製片方就會想盡辦法把明星的流量數據抬高。

  明星流量變成資本方和製片方的一道護身符。“從播出效果來看,如果收視率高,説明他們選對了;如果不高,就可以將責任推給流量明星。”汪海林説。

  重塑影視作品評估體系

  呼喚中國“派拉蒙法案”

  “熱錢來得快,催生了很多投機者入局,虛報天價的投資金額,虛報強大的人脈關係,投機者們混跡在影視圈,客觀上攪亂了這個行業。”郭明亮説。

  如何根治演藝圈資本市場亂象,汪海林認為需要從兩方面發力,一是管理好平臺,二是解決壟斷問題。

  “目前存在橫向壟斷和縱向壟斷的現象。”汪海林解釋,關於橫向壟斷,目前由幾家網路影視平臺對內容、價格進行高度控制;關於縱向壟斷,從文學網站即所謂的IP開始,到製作、藝人經紀、播出、宣發甚至數據,全部被資本方掌握,形成一個閉環,而這個閉環是不透明的,也容易産生腐敗。

  他建議進行政策性拆分,將製片公司的發行和放映業務分離。

  “呼喚中國的‘派拉蒙法案’(美國于1948年5月開始推行的法案,該法案判定大製片廠垂直壟斷為非法)。製作公司不能做院線,經紀公司不能做製作。這樣一來,經紀人就會去維護藝人的權益,製作公司就要去和經紀公司談判,降低藝人的成本,如此才會形成良性業態。”汪海林説。

  在他看來,目前國家對於流量至上現象進行了多方位管控,短期內會遏制流量經濟愈演愈烈,但仍需加快建立新的品質評估體系和風險評估體系。同時,儘快建立新的購銷機制和劇作中心制,以故事來定項目、定價格,以實際播出效果來定收益。

  “如今雖然斬斷了一些數據的來源,但資本方仍然可以想辦法去尋找新的數據,實現新的流量演算法,因為現在一些網路平臺還只會通過流量演算法來進行項目評估和買賣。”汪海林説,“所以要改變流量演算法,要讓數據資産國有化、公共化、社會化,不能被私有資本掌握和隨意利用。”

  而在李學政看來,在演藝圈,不論是哪一個環節的文藝工作者,都必須具有凝聚大眾力量做先進文化的思想覺悟。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有高度、有格局、有溫度、有價值的影視作品。

來源:法治日報    | 撰稿: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法治日報    | 撰稿: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