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盈利、棄上市、不補課,對校外培訓機構而言,“雙減”政策招招擊中要害。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雙減”政策來了。
從年初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刊文“點名”資本漩渦下的線上教育,到年中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成立,再到此次“雙減”文件正式發佈,整頓校外培訓的落地靴最終著地。
“雙減”落地,熱鬧的K12教培行業從此“落幕”。
“落幕”
“雙減”政策未落,資本市場率先作出回應。
在“雙減”政策正式落地前,一份網傳“雙減”正式文件在多個網際網路社群中傳播。從港股開始,教育題材股票暴跌,緊接著是華爾街。
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針對教培行業監管的“雙減”文件正式落地,引發廣泛關注。
在此之前,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召開,會議通過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預示著“雙減”政策即將落地。
按照“雙減”文件規定,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另外,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佔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
類似場面在教育行業歷史上曾出現過。2018年,國家對學前教育政策作出調整,明令禁止學前教育上市,以切斷資本與教育的直接聯繫。幾年後,整頓治理輪到K12校外培訓市場。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指出,這一監管措施的力度史無前例,也意味著已經上市的教育培訓機構,面臨要麼退市(如果只進行學科培訓的話)要麼剝離學科培訓業務的選擇。而禁止利用節假日、雙休日及寒暑假期開展學科類培訓,也將讓大部分培訓機構難以維繫。
“雙減”文件推出後,中國民辦教育協會聯合120家全國性校外培訓機構發出倡議書,深刻認識“雙減”重大意義,堅決擁護中央決策部署。
重拳之下,校外培訓機構同時在四處尋找出路,低幼、K12學科類教育成為禁地,只能轉向素質、職業、成人教育等非學科培訓賽道。
只不過,素質、職業、成人教育等賽道,並不意味著身處監管盲區。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加強社會成人教育培訓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門積極協調和配合有關部門,開展社會成人教育培訓專項治理行動。
基於此,“雙減”文件對校外培訓的監管,並非“一刀切”關停所有校外培訓機構,而是要求所有校外培訓機構必須依法依規經營。
因果
那麼,為什麼要重拳治理校外培訓機構?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顧明遠指出,因為校外培訓機構在增加學生負擔上推波助瀾,違背教育規律,衝擊學校教育,破壞教育生態。
顧明遠認為,這使得我國的中小學教育變成了兩軌制:一軌是學校的免費義務教育,一軌是收取高額學費的校外培訓機構的教育,不僅衝擊了學校教育秩序,而且擴大了教育不公平。
尤其在過去的一年,線上教育由於疫情原因一度被推上風口,也恰恰在這一年暴露出校外培訓機構的諸多問題,不乏雷人案例。
首當其衝,是培訓機構整體的燒錢行銷模式,刺激全社會的教育焦慮,不但使得整個行業陷入惡性競爭,同時引發社會輿論的極大不滿。
中國教育線上總編輯陳志文指出,中國各類教育上市公司多達20余家,市值最高的,幾乎都是中小學校外培訓機構,無論是數量還是市值,這在世界上都是罕見的。
陳志文認為,資本的優勢是逐利,無可厚非,但到了教育領域,過度逐利就成了劣勢。教育不是不可以盈利,但必須是把掙的錢再投入到學校的建設中去,辦更好的教育,這是共識。
校外培訓治理也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行業裁員傳聞不斷。據某教培機構人員透露,今年已見過幾輪員工到人力處排隊“離職”的場面,有時一個上午,辦公室裏就空出一大片辦公桌。
校外培訓行業保守估計有8000億産值,從業人員有幾百萬之多。拉勾線上教育招聘數據顯示,自今年4月起,線上教育求職熱度逐漸降溫。
障礙
按下葫蘆浮起瓢,若僅僅是讓校外培訓退場,忽然騰出的空白,也會讓位於私教。
受傳統文化影響,中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視,由於這一客觀需求的存在,補課就不可能完全消失,家長在教育投資上不會主動“躺平”。
當前的教育培訓行業,從之前的個體家教演變而來。隨著校外培訓的監管加碼,校外培訓已然轉向更隱秘的角落進行,演變成更氪金的遊戲。
20分鐘左右8個訂單被認領、每次課兩小時動輒收費上千……根據《北京日報》暑期調查,暑期線下課程黯然退場,更為隱秘的家教市場日漸活躍起來,一些家長四處打探,甚至不惜高價,只為給孩子找到“一對一”的專屬“小灶”。
陳志文指出,真正落實好提高校內教育品質,最大程度滿足教育需求,是治理校外培訓的關鍵。否則,對校外培訓的規範治理整頓,無疑就是為滿足更高教育追求設置了障礙。
上海市教科院民辦教育研究所所長董聖足指出,只有進一步均衡資源配置、縮小教育差距,同時優化教育評價方式,深化中高考改革,全面打破學校教育“唯分是從”“以分取人”的困局,才能從根本上紓解社會各界的教育焦慮。
事實上,用單一的分數指標配置教育資源,比如將中考後的普職分流演變為普職分層,就一直是懸在廣大家長心頭的一大顧慮。
“教育部將落實1:1普職比,可能一半學生上不了普高”,不久前的一則消息引發不少北京家長躁動。針對網路傳言,北京市教委緊急辟謠,抨擊了“成績不好就只能上職校”等謠言。
歸根結底,“普職比焦慮”的背後,是社會普遍存在的“重學歷輕技能”觀念。只有扭轉“唯分數”的教育評價導向,建立多元的人才評價體系,淡化教育的分層功能,解決社會職業差異的根本問題,家長們的教育焦慮才能真正緩解。
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發展,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正是“十四五”期間教育領域的戰略任務。
參考資料:
減輕學業負擔 把立德樹人落到實處,教育部官網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落實中央要求全面規範校外培訓行為,教育部新聞辦公室“微言教育”
切斷資本與培訓機構關係的同時,也需要直面家長更高教育需求,2021年7月24日,陳志文觀察
來源:中國新聞週刊 | 撰稿:俞楊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來源:中國新聞週刊 | 撰稿:俞楊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