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以大運河文化助力地域發展

發佈時間: 2021-11-17 17:04:02 |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作者: 王廣祿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11月5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鹽城分院成立大會暨第三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智庫峰會在鹽城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就“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展開深入研討,共商沿運河區域如何利用好大運河文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對策和思路。

以大運河文化為引領推動沿運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目標。自古以來,鹽城與大運河之間一直有著緊密的歷史淵源,在大運河文化發展史上留下深深的鹽城印記。

“歷史上,鹽城的沿運河體系輻射深遠,不僅推動了區域城鎮發展,更促進了大運河沿線城市的繁榮。以鹽城為中心的淮南鹽業的興起和發展,為蘇中諸多城鎮提供了強大經濟支撐。”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院長夏錦文提出,推動大運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全面闡釋大運河文化的當代價值和時代精神、推動大運河文化成為地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是新時代賦予哲學社會科學界的重大學術使命。

運河的端莊秀美與黃海的雄渾氣魄在鹽城交相輝映,傳統水鄉文化和海濱生活氣息在這裡融合併存,運河帶來的不僅是財富與繁榮,更促使這裡的人民以闊達胸襟面對廣闊世界。帶著歷史和文化積澱,大運河流淌進新時代。鹽城市委書記曹路寶認為,在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品質發展中,要進一步探究運河人文演進歷程、再現鹽城歷史發展脈絡,共同打造繼往開來的高品位文化長廊、澤被後世的高顏值生態長廊、充滿活力的高效益旅遊長廊,讓古老運河文脈在鹽城煥發現代風采。


推薦閱讀
全力打造“拱·興文明”大運河文明實踐矩陣 7月上線浙裏辦APP“志願浙江”平臺,已發佈服務清單460余個,累計參與活動4800余人次,省委書記袁家軍在全省數字化改革工作推進會上,要求“志願浙江”平臺建設要全省重點推廣“陽光少年”特色場景,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明辦主任俞慧敏批示肯定。持續打造“大運河直播間”“百姓書場”等特色陣地,全新打造杭州書房旗艦店“網際網路+”産品體驗區,積極推動天水、東新、石橋等街道與央廣雲數合作打造數字閱讀墻,借力網路微視頻、杭州評話等載體,共講拱墅故事,同傳運河文化,推進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今年來,拱墅區聚焦市民美好生活需求,積極打造實體化運作、沉浸式體驗的“拱·興文明”大運河文明實踐矩陣,努力實現人人都願交流互鑒、人人都可互動參與、人人都會守望相助、人人都能文明代言,著力呈現一幅人民精神生活富足、人與人之間互幫互助、和睦友好的共富社會文明圖景,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打造精神共富新拱墅。
以大運河文化助力地域發展 自古以來,鹽城與大運河之間一直有著緊密的歷史淵源,在大運河文化發展史上留下深深的鹽城印記。11月5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鹽城分院成立大會暨第三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智庫峰會在鹽城舉行以大運河文化為引領推動沿運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目標。11月5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鹽城分院成立大會暨第三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智庫峰會在鹽城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就“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展開深入研討,共商沿運河區域如何利用好大運河文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對策和思路。
大運河畔體驗傳統文化 感受“宋時四雅”千年魅力 菊花包子攝影:李冠赫點擊視頻,跟隨文化館鏡頭一起學做美味菊花餅↓↓本次活動,大家聞香、撫琴、品茶、插花,參觀運河博物館、一方馬術館、自然科學館等,每個人都體驗了非常多我們中華文化的傳統項目,了解了千年前的宋代歷史文化,在滄州印象留下了非常多美好的回憶。攝影:橡樹在這秋末冬初時節,我們不妨跟隨南宋文人陸游的腳步,感受立冬時節小酌賞菊時的美好人生。本組攝影:橡樹攝影:楊洋滄州印象採摘金絲皇菊金秋時節,秋菊盈園。
翻開“書香任城” 感受運河記憶 有助於推進主城港區“公鐵水”多式聯運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充分發揮濟州港通江達海、貫通南北、承東啟西的節點和集聚作用,發展臨港産業、優化運輸結構,加快推進二期工程建設,構建全方位綜合物流服務體系,不斷打造現代多式聯運綜合物流園區。濟寧市任城區近年來緊緊圍繞國家現代物流業發展戰略,積極發揮大運河“頂端優勢”,以主城港區躍進溝作業區為依託,把實施濟州港項目作為完善主城港核心區建設的重要舉措,強力推進濟杭物流園、江北糧食物流園、鐵水聯運物流園、運河綜合保稅物流園項目建設。濟寧任城區委、區政府為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運河書屋”建設,打造群眾家門口的“圖書館、閱覽室”,將其列入十大民生實事項目和黨史學習教育為民辦實事第一批任務清單。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