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高品質推進長江文化與大運河文化的融合發展

發佈時間: 2021-11-12 16:55:17 | 來源: 新華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大運河和長江都是滋養中華文明共同體的命脈,也是聯通世界的紐帶。要做好長江文化與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文章,首先必須深化大運河文化和長江文化內涵認知,找到兩者內在關聯。個人建議,可以從“內河運輸帶”“文化共榮帶”“城鎮發展帶”“家園情感帶”“中外交流帶”這幾個概念與內涵入手,在促進長江文化與大運河文化的融合發展中提出“江蘇思考”、探索“江蘇實踐”。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新時期,高品質推動大運河文化建設和長江文化建設,讓文物説話、讓歷史説話、讓文化説話,我們一要系統把握大運河文化和長江文化的當代價值,要明白大運河和長江都是中華民族的標誌性文化符號,蘊含著中華民族悠遠綿長的文化基因和歷久彌新的精神力量。二要精準把握大運河文化和長江文化的精神內核。大運河和長江都蘊含著中華民族追求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執著信念,尊重規律、創新克難的創造精神,開放包容、美美與共的文化態度,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思想智慧。這些文化精髓和價值觀念,至今仍然是我們迫切需要傳承的民族精神與歷史財富。三要把握大運河文化和長江文化的多元形態。大運河文化和長江文化都具有多元形態。“大運河文化”概念,根據載體性質不同,大體可分為三類:“遺存承載的文化”“流淌伴生的文化”“歷史凝練的文化”。推進大運河文化和長江文化協同建設,需要對這幾種文化形態區別對待,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四要把握大運河文化和長江文化的知識譜係。大運河和長江的文化資源分散龐雜,需要分門別類並據此收集與梳理資料。這樣將有助於我們構建起大運河文化和長江文化的知識譜係,形成對大運河和長江系統性、全景性的認知。五要共同保護弘揚大運河文化和長江文化。要強化自然遺産、重點文物和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做好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修繕工作。施展“繡花功夫”推進城市有機更新,打造高品質的人文宜居環境,提高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形成可持續的文化復興與更新改造的實踐路徑。


推薦閱讀
開啟長江文化與大運河文化高品質建設新篇章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把長江文化與大運河文化研究引向深入,2021年11月10日,由省社科聯和揚州大學共同主辦的江蘇青年智庫學者系列沙龍暨“長江文化與大運河文化建設高層論壇”在長江經濟帶和大運河文化帶交匯點城市江蘇揚州召開。10余位省內外高校及研究機構的專家代表共論長江經濟帶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之道,共商長江文化和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與弘揚之策。2020年11月12日至14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南通、揚州等地,並在南京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對長江經濟帶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深入研究長江文化內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運河為媒”搭建文化國際表達的“立交橋” 實現了課堂教育的“正面引導”與研學實踐的“情景體驗”,中外學生的“現場互動”與海外青年的“連線直播”,古代文化的“歷史追溯”與現代文明的“時代探究”相融合,讓運河載著“中國國情課”,成為最受留學生歡迎的實踐課堂。近年來,揚州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充分挖掘大運河中的育人元素,以“運河為媒”搭建思政教育國際化表達的“立交橋”,推動留學生在流動的運河中體驗中國社會,走企業、下農村、進社區,身體力行閱讀中國社會這部大書。學校聯合揚州市世界遺産保護管理辦公室(大運河遺産保護管理辦公室)與揚州大學中國鄉土教育研究中心聯合推出的“大運河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
宿遷:運河港二期項目建設跑出“加速度” 11月11日,在宿遷市京杭運河樞紐港擴容提升二期工程施工現場,工人們正在緊張施工。據了解,京杭運河樞紐港擴容提升工程總投資10億元,佔地1100畝,採取順岸挖入式建設11個2000噸級泊位,設計吞吐量385萬噸/年,岸線長度870米,預計2022年6月建成投用。宿遷港全面建成後,將成為“千里運河第一港”,未來將擁有2000噸泊位23個,集裝箱年吞吐量將達到18萬標箱,貨物年吞吐量將突破1000萬噸,成為京杭大運河沿線18個城市中第一大港、蘇北地區最大的對外開放水路口岸。
運河二通道有望明年亞運會前試通航 運河二通道為三級航道設計,可通過噸位更大的船隻,待其建成通航後,千噸級的船也可以經過八堡船閘進入錢塘江。建設中的京杭運河二通道有望在明年杭州亞運會前建成並試通航,杭州將多一條“大運河”,更多的貨船將通過運河二通道往來錢塘江,不再經過杭州城區內的京杭大運河。隨著杭甬運河全線通航、富春江船閘改擴建和錢塘江中上游航道的開發,京杭大運河杭州段的運量大幅度增加,來往航行的船隻越來越多,已難以滿足水路運輸需求。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