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四屆蘇州市群眾文化“繁星獎”獲獎名單公佈。姑蘇區共選送了13個舞臺類原創作品,3件作品獲得金獎。其中,群舞《泊》獲得舞蹈類金獎最高分,評彈劇《人橋》和女聲獨唱《唱美江南》分別獲得了曲藝類和音樂類節目的金獎。
由滄浪街道選送的群舞《泊》以外地漁民一家三口的視角,再現了姑蘇城胥門碼頭的繁榮場景。此外,《泊》通過音樂、舞蹈、舞美燈光等形式,描述了大運河是一條傳播中華民族文化紐帶的內在精髓,更在舞蹈中突出了“運河是流動之河”的思想,展現出江南水鄉的意味。在刻畫作品文化性和藝術性的同時,《泊》再現了蘇式生活典範的具體物象,為各層次人群提供了解讀蘇式生活典範的方式,讓觀眾感受到千年大運河生生不息的魅力,傳頌著運河兩岸的繁榮生機。
由金閶街道和姑蘇區文化館共同創作的評彈劇《人橋》,以鐵鈴關戰鬥中的真實故事為背景,通過藝術加工創作,演繹大運河邊的百姓用身體搭建“人橋”,幫助解放軍戰士渡河的感人場景,生動展現了軍民魚水情深。為了嚴謹、深入地講述這段歷史故事,創作團隊在創作前期查閱了大量關於鐵鈴關的歷史文獻資料與新聞報道。《人橋》導演戴雲介紹,這部作品還突破評彈演員一坐到底的傳統表演形式,借鑒戲劇表演的手法,使作品既有舞臺話劇生動的表演形式,又不失評彈帶錶帶做帶唱的傳統表演方式,在舞臺上形成一種表現張力,在展現出解放軍指戰員雷厲風行的戰鬥力的同時,也傳達軍民同心共護蘇州的決心。
“一把青秧撒上天,落下山歌萬萬千。地當歌臺天當幕,白洋灣山歌,一唱就千年……”由白洋灣街道和姑蘇區文化館共同創作的音樂類金獎的作品《唱美江南》融入江南元素,增添山歌韻味,用民樂歌聲唱出江南的青山綠水美景,唱出吳地豐富物産,唱出當地百姓在白洋灣這片江南沃土上辛勤耕種、建設家鄉的自豪之情。創作人員譚亞新介紹,在歌曲創作過程中,他多次前往白洋灣進行實地調研,在傾聽了傳統白洋灣山歌后,迸發出靈感,結合江南文化、運河文化創作了歌詞。歌詞中有對山歌清脆高揚曲調的讚賞,也有輕快的小調展示山歌文化,民樂歌聲與白洋灣山歌“老歌新歌一起唱,唱不盡江南好風采”。
近年來,姑蘇區群文作品在國家級各類比賽展演中共獲獎17項,省級38項,前3屆市“繁星獎”斬獲122項金銀銅獎,獲獎數位居全市前列。其中,以姑蘇非遺為題材創作的舞蹈《憶糖粥》《木刻春秋》《戤壁聽書》,更獲得了省“五星工程獎”舞蹈類節目“三連冠”。今年,姑蘇區積極籌劃創作運河三部曲,此次獲獎的群舞《泊》就是運河三部曲的第一部。接下來,姑蘇區將通過舉辦原創作品研討會、優秀作品展演等方式,大力扶持原創作品,培育一批優秀群文隊伍,夯實文化陣地建設,助力打響“江南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