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蘆荻瑟瑟的古運河畔,到機器轟鳴的南水北調源頭泵站,再到河水浩渺的高郵湖上……日前,一場中國、蘇丹、埃及等10余個國家近40名大學生聯合參與的“感知中國”大型文化思政實踐課程在揚州拉開帷幕。
隨著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不斷深入,高校海外留學生人數規模和來源屬地不斷增加。面對不同文化和地域背景的海外學生,如何在差異中形成對中國文化的感知和理解,成為海外留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重要問題。
近年來,揚州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充分挖掘大運河中的育人元素,以“運河為媒”搭建思政教育國際化表達的“立交橋”,推動留學生在流動的運河中體驗中國社會,走企業、下農村、進社區,身體力行閱讀中國社會這部大書。
據了解,該校的“運河思政”實踐課堂,是一場連結中外、貫穿古今、線上線下、課堂內外的課堂“立交橋”。實現了課堂教育的“正面引導”與研學實踐的“情景體驗”,中外學生的“現場互動”與海外青年的“連線直播”,古代文化的“歷史追溯”與現代文明的“時代探究”相融合,讓運河載著“中國國情課”,成為最受留學生歡迎的實踐課堂。
“連結、聚匯與融通是中國大運河的基本屬性。”揚州大學海外教育學院支部書記姚曉群認為,文化作為一種集體意識,即具有無形的穿透性和感染力,也是最具生動性和引領性的思政闡釋工具。歷史上的大運河打破了區域隔閡、化解了文明衝突、彌合了文化差異,有力推動了中華民族的多元統一,形塑出相容並蓄、和諧共生、交融共用的價值體系。借古開今,這對於當前推動國家交流,融匯有無,提供了重要的歷史範本和實踐載體。
學校聯合揚州市世界遺産保護管理辦公室(大運河遺産保護管理辦公室)與揚州大學中國鄉土教育研究中心聯合推出的“大運河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該校外國語學院、教育科學學院的師生們早在半年前,就組建了“溯水之源”大運河文化傳播團隊,開始探索課程建設。團隊接合專業知識,系統走訪運河沿線文化景觀,蒐集思政素材、編撰教學課程。
不久前,一場圍繞“大運河上的文明之旅”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正式拉開序幕。中外學生在攜手探究運河的過程中,還通過直播等方式,實現了10余個運河相關國家的互動直播。累計吸引了海內外20000余名各年齡段學生參與探討。
“文化作為一種集體意識,即具有無形的穿透性和感染力,也是最具生動性和引領性的思政闡釋工具。”對於運河文化的國際表達,揚州市世界遺産保護管理辦公室(大運河遺産保護管理辦公室)主任劉光明有著獨到的見解,文化是育人最堅實的育人載體。中國歷來注重以文化育人,當前針對海外學生開展文化教育,可以充分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代先進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拓寬思路、創新形式、整合資源,實現教育元素國內與國際的有序有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