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運河為媒”搭建文化國際表達的“立交橋”

發佈時間: 2021-11-12 16:58:02 | 來源: 新華日報 | 作者: 吳浩 張運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從蘆荻瑟瑟的古運河畔,到機器轟鳴的南水北調源頭泵站,再到河水浩渺的高郵湖上……日前,一場中國、蘇丹、埃及等10余個國家近40名大學生聯合參與的“感知中國”大型文化思政實踐課程在揚州拉開帷幕。

隨著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不斷深入,高校海外留學生人數規模和來源屬地不斷增加。面對不同文化和地域背景的海外學生,如何在差異中形成對中國文化的感知和理解,成為海外留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重要問題。

近年來,揚州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充分挖掘大運河中的育人元素,以“運河為媒”搭建思政教育國際化表達的“立交橋”,推動留學生在流動的運河中體驗中國社會,走企業、下農村、進社區,身體力行閱讀中國社會這部大書。

據了解,該校的“運河思政”實踐課堂,是一場連結中外、貫穿古今、線上線下、課堂內外的課堂“立交橋”。實現了課堂教育的“正面引導”與研學實踐的“情景體驗”,中外學生的“現場互動”與海外青年的“連線直播”,古代文化的“歷史追溯”與現代文明的“時代探究”相融合,讓運河載著“中國國情課”,成為最受留學生歡迎的實踐課堂。

“連結、聚匯與融通是中國大運河的基本屬性。”揚州大學海外教育學院支部書記姚曉群認為,文化作為一種集體意識,即具有無形的穿透性和感染力,也是最具生動性和引領性的思政闡釋工具。歷史上的大運河打破了區域隔閡、化解了文明衝突、彌合了文化差異,有力推動了中華民族的多元統一,形塑出相容並蓄、和諧共生、交融共用的價值體系。借古開今,這對於當前推動國家交流,融匯有無,提供了重要的歷史範本和實踐載體。

學校聯合揚州市世界遺産保護管理辦公室(大運河遺産保護管理辦公室)與揚州大學中國鄉土教育研究中心聯合推出的“大運河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該校外國語學院、教育科學學院的師生們早在半年前,就組建了“溯水之源”大運河文化傳播團隊,開始探索課程建設。團隊接合專業知識,系統走訪運河沿線文化景觀,蒐集思政素材、編撰教學課程。

不久前,一場圍繞“大運河上的文明之旅”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正式拉開序幕。中外學生在攜手探究運河的過程中,還通過直播等方式,實現了10余個運河相關國家的互動直播。累計吸引了海內外20000余名各年齡段學生參與探討。

“文化作為一種集體意識,即具有無形的穿透性和感染力,也是最具生動性和引領性的思政闡釋工具。”對於運河文化的國際表達,揚州市世界遺産保護管理辦公室(大運河遺産保護管理辦公室)主任劉光明有著獨到的見解,文化是育人最堅實的育人載體。中國歷來注重以文化育人,當前針對海外學生開展文化教育,可以充分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代先進文化中的思政元素,拓寬思路、創新形式、整合資源,實現教育元素國內與國際的有序有效銜接。



推薦閱讀
開啟長江文化與大運河文化高品質建設新篇章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把長江文化與大運河文化研究引向深入,2021年11月10日,由省社科聯和揚州大學共同主辦的江蘇青年智庫學者系列沙龍暨“長江文化與大運河文化建設高層論壇”在長江經濟帶和大運河文化帶交匯點城市江蘇揚州召開。10余位省內外高校及研究機構的專家代表共論長江經濟帶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之道,共商長江文化和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與弘揚之策。2020年11月12日至14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南通、揚州等地,並在南京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對長江經濟帶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深入研究長江文化內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宿遷:運河港二期項目建設跑出“加速度” 11月11日,在宿遷市京杭運河樞紐港擴容提升二期工程施工現場,工人們正在緊張施工。據了解,京杭運河樞紐港擴容提升工程總投資10億元,佔地1100畝,採取順岸挖入式建設11個2000噸級泊位,設計吞吐量385萬噸/年,岸線長度870米,預計2022年6月建成投用。宿遷港全面建成後,將成為“千里運河第一港”,未來將擁有2000噸泊位23個,集裝箱年吞吐量將達到18萬標箱,貨物年吞吐量將突破1000萬噸,成為京杭大運河沿線18個城市中第一大港、蘇北地區最大的對外開放水路口岸。
運河二通道有望明年亞運會前試通航 運河二通道為三級航道設計,可通過噸位更大的船隻,待其建成通航後,千噸級的船也可以經過八堡船閘進入錢塘江。建設中的京杭運河二通道有望在明年杭州亞運會前建成並試通航,杭州將多一條“大運河”,更多的貨船將通過運河二通道往來錢塘江,不再經過杭州城區內的京杭大運河。隨著杭甬運河全線通航、富春江船閘改擴建和錢塘江中上游航道的開發,京杭大運河杭州段的運量大幅度增加,來往航行的船隻越來越多,已難以滿足水路運輸需求。
3件運河文化作品獲“繁星獎”金獎 地當歌臺天當幕,白洋灣山歌,一唱就千年……”由白洋灣街道和姑蘇區文化館共同創作的音樂類金獎的作品《唱美江南》融入江南元素,增添山歌韻味,用民樂歌聲唱出江南的青山綠水美景,唱出吳地豐富物産,唱出當地百姓在白洋灣這片江南沃土上辛勤耕種、建設家鄉的自豪之情。創作人員譚亞新介紹,在歌曲創作過程中,他多次前往白洋灣進行實地調研,在傾聽了傳統白洋灣山歌后,迸發出靈感,結合江南文化、運河文化創作了歌詞。其中,群舞《泊》獲得舞蹈類金獎最高分,評彈劇《人橋》和女聲獨唱《唱美江南》分別獲得了曲藝類和音樂類節目的金獎。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