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2500多年的大運河,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日前,2021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下稱2021京杭對話)在浙江杭州圓滿收官。
本屆對話以“走向共同富裕的千年運河”為主題,舉行了“1+N”場活動,即1個開幕式暨主論壇以及多場子活動,集政産學研成果發佈、專家研討、文化交融、藝術雅集、文旅推介等於一體,集中展示了千年大運河在新時代的“文藝復興”。
自2019年起,京杭對話通過建立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組成的五方合作機制,推動活動參與各方各界形成了合作共建大運河文化帶的普遍共識。
在首屆京杭對話形成“三好”(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新行動、合作新機制、傳播新探索、搭建新平臺“四大成果”,第二屆京杭對話取得朋友圈再擴大、認知達共識、文化出精彩、産業有落地、傳播新亮點“五大成果”的基礎上,2021京杭對話有了許多新意,也創造了許多“第一”:京杭對話中外媒體團第一次進行大運河沿線采風,向世界講述中國大運河故事;國際化賽事第一次納入框架,成功舉辦首屆國際大運河影像大賽;北京市和杭州市城區第一次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徐和建表示,從歷史流向未來,從“各美其美”到“美美與共”,京杭兩地聯手保護京杭大運河,發揮了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的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成為京杭共同講好運河故事的經典之作,成為面向世界傳播中國大運河文化的重要窗口。
大運河的“文藝復興”
大運河串起沿岸數十城,中華文化在此積厚交融。2021京杭對話上,學研成果發佈、專家研討、劇目展演、藝術雅集、文旅推介等活動齊聚,集中展示了千年大運河在新時代的“文藝復興”。
“大運河依舊年輕。”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參加了京杭對話雅集活動,他認為通過多種形式彰顯大運河的價值,反映大運河的經濟、文化、歷史,對今天的發展非常重要。
中國文聯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陳振濂在本次活動中和范迪安開展對話。他認為京杭對話最重大的意義在於其重新給京杭大運河定位。“大運河是漕運之河,是經濟之河,這是以往許多人的固有印象。但現在,憑藉著京杭對話的影響力,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其承載的文化和風土人情。”
千年大運河,水路也是戲路。
北方崑曲劇院國家一級演員翁佳慧在京杭對話雅集上帶來了昆劇《紅樓夢·共讀西廂》選段。她説,在杭州運河邊表演,深感大運河的生命力和活力仍在延續。“雅集的關鍵是彰顯文化之融合。”
“大運河,從來不只是一條河。”這是浙江京昆藝術中心國家一級演員楊崑的肺腑之言。
這是她第二次參與京杭對話。在她看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不應千城一面,而要千城同卷,各獻絕唱;既要“自斟自酌”,更要“同臺演出”。“京杭對話就是這樣一個平臺。”
北京畫院國家一級美術師紀清遠説,當年他的祖先紀曉嵐曾經多次隨同乾隆皇帝通過大運河下江南到杭州,並創作了多首詩文。這一次他手書紀曉嵐當年在杭州創作的詩文贈送給位於杭州的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院,他覺得特別有意義。
他覺得京杭對話的意義在於其在追溯歷史的同時,挖掘了大運河的文化底蘊,並服務於當代社會。“以往,大運河似乎是個被遺忘的話題,但如今,京杭兩地的聯動再一次將運河推到了眾人面前,推向了世界。”
運河文化也推陳出新。作為2021京杭對話子活動之一,北京大型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在杭州運河畔上演。
“運河文化傳播,需要這樣的作品。”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參與演出的北京京劇院葉派著名小生李宏圖説。在他看來,《京城大運河》創演的意義不僅是創新了演出形式,更重要的是讓更多人開始、願意去了解大運河,傳播運河文化。
“所有的文化應該為當代人民所分享。”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説,京杭大運河是文化之河、也是旅遊之河,是國家戰略,也是地方任務,是歷史文化,也是當代生活。大運河文化旅遊帶是家國情懷也是人間煙火,沒有對人間煙火的關注,文化也不可能傳得開、留得下。
帶動全流域
“北京和杭州位於京杭大運河的兩端,京杭兩地因河相通、因河而興、因河結緣,大運河和大運河文化承載了沿線人民千百年流動的情感和記憶。”徐和建説。
從杭州到北京,再回到杭州,京杭對話已歷經三屆。立足京杭、輻射流域、面向世界,從“各美其美”到“美美與共”,一首協同發展的交響曲再次唱響。
作為2021京杭對話子活動之一,“千年運河千里行”中外媒體采風活動由30余家中央、北京市、浙江省和境外媒體組成采風團,先後赴北京通州、山東棗莊、江蘇揚州、浙江杭州等大運河沿岸城市實地探訪,用鏡頭和文字記錄“千里行”的所見所聞,展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成果,提升中國大運河文化帶的國際影響力。媒體記者赴大運河沿岸城市棗莊和揚州等實地探訪,以全流域視角展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成果。
揚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長金錶示,這次“千年運河千里行——中外媒體采風團打卡揚州”活動,既是促進大運河沿線城市文化交流的具體舉措,也是向國內外朋友展示揚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發展的重要機遇。張長金衷心希望北京、杭州和揚州等運河城市以此為契機,加強資源共用、項目共創、人才共育,著力推動精細化保護、活態化傳承、科學化利用、國際化展示,共同打造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讓大運河沿線城市實現從“各美其美”到“美美與共”的轉變,讓古老的大運河“活”起來,讓千年運河文脈“流動”起來。
唱響“雙城記”,帶動全流域。浙江省文化和旅遊智庫專家李虹如此評價京杭對話的意義。李虹説,運河文化帶建設,就是要將沿岸城市納入到這一宣傳運河的大家庭中。
中國大運河申遺“三老”發起人之一、中國文物學會大運河專業委員會名譽會長朱炳仁對於京杭對話給予高度評價。
“大運河是中華民族的‘大運’,也是沿線城市的‘大運’,希望通過京杭對話,運河沿線城市能夠共同做好大運河保護、傳承和利用。”朱炳仁表示,要做大運河的“三好學生”,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期待著大運河越來越美麗、年輕、充滿活力。
溝通海內外
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秘書長鄧清表示,京杭兩城通過高層對話、重大項目合作、非遺文化展示等方式,推動運河城市加快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並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可謂居高聲自遠。
在擴大“朋友圈”的同時,京杭對話也在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邀請各國際組織負責人、運河專家及國際名人與會,共建世界運河城市命運共同體。
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專家布萊德·威林説,也正是在中國的影響下,許多國家開始意識到,需要保護和更好地管理運河遺産,並提高公眾對文化和歷史資源潛力的認識。
內河航道國際組織(IWI)主席魯迪·范德溫説,內河航道國際組織匯集了許多支援內陸水道保護、使用、開發和管理的人員和組織。他期待未來可以和中國加強合作,交流經驗,以便相互學習提升。“我會為這次活動寫一篇文章,讓全世界的運河愛好者了解中國。”
在北京生活了7年的中阿衛視記者伊曼之前聽説,在首都城市副中心通州有一條“很大的河”。當這位突尼西亞姑娘真正來到通州的大運河畔時,她不禁感慨:“這條‘大河’真美。”作為此次“千年運河千里行”中外媒體采風團的一員,她在欣賞沿河美景的同時,也領略到了別樣的運河文化。她説,這是一次難忘的文化之旅,“未來我要向更多外國朋友介紹大運河的千年文化,讓更多人感受她的魅力。”
葡新國際文化傳媒總裁馬麗梅是采風團的一員。在海外漂泊幾十年的她,通過這次沿線行走,感慨見到了大運河真正的源遠流長的精神文化。
“作為海外華文媒體人,我會努力將運河文化對外傳播,讓世界人民知道中國的文化精神,我們堅強不息,像大海般心胸開闊,有容乃大。”馬麗梅説。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司司長歐曉理表示,希望北京市和浙江省杭州市能夠以京杭對話整合資源、創新方式方法、強化品牌打造,共同推進大運河承載的文化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為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探索創新模式,輸出成功經驗。在高品質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