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線上平臺在11月份的摩拳擦掌狀態不同的是,11月9日,《證券日報》記者走訪北京部分傳統賣場的時候,線下各種業態都顯的“十分平靜”,而在此之前,在外界的評價體系裏,傳統線下銷售平臺因為受電商衝擊嚴重,關店新聞時有發生,行業似乎處在一片焦灼之中。
“市場網點在飽和,一線城市甚至已經過剩,關店成為必然,資源和市場都發生了變化。”在日前由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主辦的2016中國零售大會上,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郭戈平提及。
而為應對這種變化,傳統商業企業轉變思路,在盤活存量會員和發展新業態上花費了不少心思。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和埃德萬祺諮詢聯合發佈的《中國零供商業關係研究 2016年度報告》提及,對於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雙方皆認為生意的利潤增長新拐點將在三個領域擁有機會:供應商直供的分銷模式有利於使零供雙方在合作、對接、執行以及資訊分享上更加高效,並能夠把節省的費用投資在對市場的拓展和新項目的研究;渠道的下沉,向三線及以下市場拓展,尤其是東西部地區是零供雙方生意的新增點;創新的吸引消費者項目是雙方未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機會點,如擴大生鮮和進口食品等高端産品的陳列面積、産品的健康化、兒童或寵物主題區等提高消費者的體驗項目。
有了清晰的目標和認知,增加消費體驗和會員黏性是業界的共識,但是,在《證券日報》記者走訪的過程中,部分線下綜合類商超賣場服務意識不足的現象仍然十分突出,在一家傳統的綜合超市,生鮮包裝袋用完之後,賣場人員並未及時補充,而相臨近的商品櫃檯,拒絕為其他産品提供包裝袋。“這還怎麼買?”有消費者十分無奈。
郭戈平也提及,在當下的商業企業中,缺乏對顧客和會員有溫度地關懷仍然是一種共病,不過,從《證券日報》記者了解的情況可知,已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會員的價值,而在逐步轉變思路。
北京華冠商業經營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肖英介紹,在增加會員的黏性上,企業進行了多種方法的嘗試,“既然我們社區超市是小區業主生活的一部分,那他也應該成為我們企業經營的一部分。零售業不能依靠過去的經驗,無論是業態還是其他,這是一場爭奪顧客心智的戰爭。華冠有粉絲群,所有的社區超市店長在小區中有自己的社群,要把社區中的消費者和店聯結在一起,通過這些粉絲的互動,我們可以及時發現顧客需求自己經營中的盲點。”
肖英認為,行業雖然有半枯半榮的現象,但歸根結底,是我們對“會員潛在需求的一無所知,消費者的群體繁雜,我們沒有認真去研究過他們,導致顧客黏性不夠,華冠會員的新增率是0.2%,而流失率是0.9%,這如同流血。”重新定義顧客的需求,就要看得準,這個準,即企業的定位,要沿著顧客的生活軌跡深入研究,“將會員價格與普通價格區分開後,顧客的黏度越來越好,足以説明會員的忠誠。此外,還要附加會員卡多重功能,使之積分互換。當下,會員佔企業銷售是55%,毛利是60%,未來將會實現會員銷售佔75%,會員毛利佔比85%。”肖英稱。
(責任編輯:張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