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21日,三大運營商上半年數據均已出爐,數據顯示,中國電信營收2660億元,同比增長2.8%;中國聯通1973億元,同比增長2.9%;中國移動5467億元,同比增長3%。從凈利潤方面看,中國電信歸母凈利潤達218億元,中國聯通60億元,中國移動802億元。
“第二曲線”以及5G依然是市場關注重點,這代表著各家的發展潛力,在業內觀點看來,雖然三家表現各異,卻面臨同樣的問題,即新業務不確定性增加,競爭對手增多,5G的推廣也有待細化,時至當下,運營商的比拼重點已經從“規模”悄然轉向“策略”。
“基石”業務仍有空間
從規模上看,移動領跑,聯通、電信緊跟的局面並未改變,但半年報數據仍有值得玩味處。當三家紛紛轉型新業務之際,通信這個主營業務似乎增長乏力、亮點不多,然而在半年報中,規模最小的中國電信,其主營業務增長最快,同比達到4.3%,明顯超過中國聯通的2.7%和中國移動的2.5%。
從凈利潤增長看,規模最大的中國移動反而落後,其5.3%的同比增幅不如中國電信的8.2%以及中國聯通的10.9%。如果從EBITDA利潤,即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的利潤看,中國移動出現了0.6%的同比下滑,而聯通、電信兩家分別上升2.7%、4.7%。
中國電信成為“黑馬”,或許説明傳統業務依然有價值挖掘的空間,這一點從ARPU值,即“每用戶平均收入”中就能看出來,中國電信去年同期僅為46.2元,如今提高到了46.3元。
挖掘用戶的流量潛力至關重要,通信産業觀察家付亮對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上半年中國電信移動基礎通信服務收入達到871億元,同比增長1%,增長部分應該主要來自手機上網流量。與工信部披露數據相比,上半年移動、電信、聯通、廣電四大運營商累計流量達到1640億GB,同比增長12.6%,同期中國電信用戶手機上網總流量同比增幅達到28.2%,明顯跑贏了市場大勢。
專家觀點指出,對於通信業務這個“基石”而言,運營商們還沒到“躺平”的時候,論獲客速度與規模,的確今不如昔,但在套餐與資費策略上,運營商依然有細化空間。
ARPU值增加的背後,是更多樣的套餐選擇,一家公司既應包括大流量套餐、家庭融合套餐等産品,也要提供低門檻的日租卡、豐富的産品條線才能幫助企業穩固利潤、開拓客源。目前來看,各家的上限、下限都需要進一步拓展。
“第二支柱”未成
傳統通信業務外,運營商們的“第二曲線”發展如何牽動著市場目光。據工信部數據,2024年上半年,三家基礎電信企業積極發展IPTV、網際網路數據中心、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興業務,共完成收入2279億元,佔總收入比為25.5%,較2021年同期增長10.5%。
但是從營收佔比看,傳統業務收入佔比仍高達四分之三,新業務比重較小,“第二曲線”還遠未成為“第二支柱”。
更值得注意的是,新興業務的增長勢頭有所趨弱。以中國聯通為例,上半年聯通雲服務收入317億元,雖同比增長24.3%,但增速相較2023年放緩,聯網通信增幅僅約2.1%。
對運營商而言,新興業務勢在必行,但也多少有些茫然。獨立國際策略研究員陳佳指出,原來以用戶規模為基礎的增長遭遇瓶頸,運營商必須向數字化轉型,但是在技術方向不明、回報週期不定的背景下,該如何給新興板塊評價、估值,仍是市場難以回答的問題。
與建基站、拉顧客、賣套餐這樣的“標準化”行為不同,“算網數智”更多要求個性化、定制化,運營商要承擔更多開發成本,面對更難預期的回報。而且市場格局未定,三大運營商需要與華為、中興這樣的公司共同競爭。
後者的優勢在於更堅實的技術積累,例如華為的“昇騰910”晶片,就支撐起了昇騰處理器系列産品,廣泛應用在數據中心當中,能提供從晶片到雲端的全棧AI服務算力,涵蓋了計算、存儲各個層面,中興也是從晶片到5G核心網鏈條完整。
也正因為競爭,對於目前的三大運營商來説,投資比掙錢更重要。2024年,中國電信雲、算力投資計劃180億元,智算算力累計將超過21EFLOPS,全面打造面向智算靈活、彈性、綠色的AIDC。
中國移動則表示,2024年算力開支計劃為475億元,較2023年上漲21.5%,佔資本開支預算總額的27.5%,公司計劃加快算力多元供給,計劃通用算力累計達到9EFLOPS,智算算力累計超過17EFLOPS,確保規模行業領先。
5G浪潮向何方
從7月最新的數據看,5G方面依舊是中國移動領跑,目前其客戶數約為5.28億戶,中國電信為3.4億戶,中國聯通“大聯接”用戶約為10.78億戶,其中5G套餐用戶累計為2.79億戶,物聯網終端連接數約為5.73億戶。
對於5G用戶數量,運營商們統計口徑屢屢改變,讓人很難觀測其業務品質。繼2022年中國聯通提出了“大聯接”指標後,今年6月,中國移動也將統計口徑從“5G套餐用戶”調整為“5G網路客戶”。
三大運營商開拓5G客源似乎有些吃力,“5G無用論”也不絕於耳,自2019年11月頒發5G牌照以來,迄今已經完整地度過了四年,如果和4G牌照頒發的前四年相比,5G的確相形見絀。
付亮認為,儘管從數據上看,5G沒有帶來爆發性增長,但其並非無用,反而我國目前5G網路分擔的流量已經超過了50%。關閉5G網路、退訂5G套餐的人越來越少,而且當5G網路負荷足夠高,成本優勢將進一步顯現。
專家稱,5G的存在感之所以不如4G,一方面是國內網路發展所處階段不同,另一方面,5G時代沒有出現殺手級應用。
運營商更多著眼于5G政商領域應用,在推廣5G的同時,5G-A又已來襲。中國移動方面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相較于5G,5G-A具備更高速率、更大連接、更低時延等特點。公司一直致力於加快5G-A技術迭代創新,牽頭完成60項5G-A國際標準制定,年內在超過300個城市啟動全球規模最大的5G-A商用網路部署,計劃推動産業鏈推出超20款5GA終端,發展5G-A終端用戶超2000萬。
中國電信方面則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公司的5G-A將為低空經濟、製造、能源、倉儲等行業客戶,提供高可靠遠端控制、高精度數據採集、低成本泛在物聯等解決方案。
專家觀點指出,想要進一步挖掘5G潛力,需要平衡商用與個人的關係,二者並非是相互替代的,而應該是相得益彰。例如運營商可以通過流量補貼、戰略合作等手段,推動5G在虛擬現實、網路培訓、遠端辦公、雲終端等方面的應用,換言之,畢竟手機不是體驗5G的唯一渠道。
(責任編輯:柯曉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