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從119元的套餐改為39元的套餐,嘗試在APP上辦理,發現只能申請變成139元、159元這類更高價格的套餐”——據8月19日《工人日報》報道,來自廣東的小雲反映,當自己想將話費套餐變更為更低價格時,無法在APP上辦理,只能致電客服或去線下營業廳。“去了線下之後,工作人員告訴我營業廳沒有許可權更改更低價的套餐,讓我聯繫電話客服,結果客服也稱自己沒有許可權更改,讓我等反饋。”就這樣,小雲經歷了反覆的溝通和等待,最終選擇了撥打政務熱線投訴。“上午投訴,下午客服就回電辦理了。”
手機套餐“升級容易降級難”的“小心思”不難理解。部分運營商本來就在頻頻給消費者打推銷電話,以新套餐更優惠、更划算為噱頭誘導消費者升級套餐,顯然不會輕易答應消費者為手機套餐降檔。用戶升級套餐,意味著增加消費;而降低套餐,則意味著減少消費,這勢必對運營商的營收造成影響。
電信運營商可以趨利避害,但不能無視甚至侵犯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根據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消費者有權自主選擇商品品種或者服務方式,消費者在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時,有權進行比較、鑒別和挑選;而經營者與消費者進行交易,應當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不得設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條件,不得強制交易。而部分電信運營商無論是套餐升級容易降級難,還是業務開通容易取消難,都是對消費者設置關卡,不僅影響用戶體驗,也一定程度損害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給人以“店大欺客”之感。
電信行業是社會資訊化的基礎設施,也是重要的民生服務行業,與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2022年,工信部發佈《關於進一步規範電信服務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便捷業務變更和解除,確保無協議約定的用戶在同等條件下自由選擇在售業務或套餐,為套餐降檔與升檔提供同樣的辦理方式。電信運營商理應對照相關規定,檢視自身經營行為,維護好國有企業的形象和聲譽。而相關部門則應加強監督,規範運營商的套餐規則,一旦發現忽悠消費者或製造降檔阻礙,該嚴懲就得嚴懲。
(責任編輯:柯曉霽)